觀察者網》人口增速下降會減緩經濟增長?不必如此悲觀(曹和平)

中國2021年人口普查達14億1178萬人,保持低速增長。(圖/中新社)

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強勢收官。初步覈算,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114兆3670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8.1%,高於年初制定的6%以上的預期目標,也高於外界的預測水平。人均GDP突破了1.2萬美元,超過世界人均GDP水平。 如何評價2021年的經濟數據?接下來的經濟和社會治理工作如何展開?2021年人口增長48萬,如何看待當下的低生育水平?中國的「人口紅利」是否會消失?對此,觀察者網採訪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

動態清零傷害了中國經濟增長?這個觀點站不住腳

觀察者網:1月17日,2021年年度經濟數據發佈,第四季度增長4%的數據引發關注和討論,外媒認爲第四季度經濟數據進一步下滑是由於中國防疫的清零政策,您如何評價?

曹和平:8.1%的年增長率,數字還是非常不錯的。從全年的數據來看,第三、第四季度的數字低迷,主要受到Delta病毒和Omicron病毒的影響,新病毒多批次、多點連續爆發,核心城市和核心城市圈都收緊了人口流動程度,這對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復甦造成了阻礙。

外媒認爲動態清零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比放鬆疫情管控措施對GDP傷害還要大,但從其他發達經濟體的數據看,德法英日沒有動態清零,其經濟增長速度都比中國低。換句話說,動態清零傷害了中國經濟的增長,這個觀點站不住腳。

第二,正是動態清零讓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得到了更大的收益。美國每天新增確診病例60多萬,死亡病例2000多,這對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復甦產生的負面影響更大。

第四季度有一些經濟數據還是不錯的,比如說12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是51%,市場有所回暖。

我認爲是中國消費者的預期降低帶來了第四季度增速的放緩。過去一年,因爲疫情和內外因素的衝擊,民衆感知到經濟活力明顯降低,很多人反映市場環境更不穩定,生意更難做,工作更難找,大家對於未來預期也沒有原來積極。

中國已經是消費型經濟,服務業佔GDP比重是56%,如果消費者預期降低,那麼人們可支配收入中就會拿更多的錢去作爲防禦性儲蓄,而不用於當期花費。這樣一來,廠商中間品出貨清單、購銷清單、市場活力等都會降低。

觀察者網:面對未來複雜的外部環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應該如何穩定市場預期?

曹和平:穩定預期,一些傳統、行之有效的政策性工具可以被啓用。

在過去40年間,房地產被證明是一個能夠拉動傳統產業、穩定預期的利器。第四季度,中央關於土地銷售、住宅型房屋的銷售都出現了政策放寬。

房地產政策的放寬,帶動的土地建設、裝修、零售配套等會拉動很大一塊經濟,但是我們應該謹防房地產市場,因爲我們國家的房子存量已經很多了,房子存量過多反而給經濟長期增長形成了壓力,房地產工具會謹慎使用,但不會放得太開。

第二,是數位基礎建設加速,數據傳輸、存儲、交易、流通所要求的基礎設施投資比公路、鐵路、高速公路的投資量還要大。

第三,智慧城市的建設,一些房屋建築和基礎設施會改造升級,以便更符合長期目標。這些都能起到穩定市場預期的作用。

觀察者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2年的經濟增長數據是5.6%,您的預測是多少?

曹和平:在目前狀況下,5.6%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猜測,我們不知道Omicron是否會變成大流感,如果後續Omicron變成流感,經濟全面放開,數據可能會比5.6%好一些。今年增速8.1%是在疫情的基礎之上,明年增速還有潛力,達到 5.5%至6.5%都有可能。

「人口紅利」會轉化成「創新紅利」

觀察者網:在經濟數據公佈的同時,去年的人口數據也公佈了。2021年全國人口淨增加48萬,是近幾十年最低數據,有預測認爲今年將迎來人口負增長,您認爲人口增長放緩會對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曹和平:這個淨增長數據比20年前少了兩個數量級,大家現在都擔心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我覺得也應該看到其正面作用。

我們40多年的人口數量控制,在今天終於看到了效果,1970年代我們希望儘快達到人口增長拐點,目的就是爲了控制人口數量,使得人口增長與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

當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人均享有的資源會增加,人均收入會隨着經濟規模的增加而增長得更快。結果是教育水平提高,人均福利水平提高,人口素質也相應提高,我們多年來想突破的教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轉型等都有望提升。

人口增長出現拐點,制度和技術創新、經濟結構變化和增長的動力反而會被釋放。我們就會從人均收入貧困式的增長,向人均收入富饒式的增長去過渡,這是一種良性的收入增長。

現在大家談人口負增長,多集中少子化和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上,尤其是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但是,人口生育在宏觀經濟上不是一個自變量,而是源於社會和歷史積澱的外生變量。

我認爲未來數位經濟的發展,對人口的少子化、老齡化會帶來另一位方向上的支持,比如讓孩子在一個更健康的環境和技術支持下成長。

觀察者網:您認爲中國的「人口紅利」會消失嗎?

曹和平:在數字經濟轉型的中國,我們的「人口紅利」不會消失,會轉化爲「創新紅利」。

在高收入條件下,人均教育水平、科技資源提高,使得整個經濟創新加快,「創新紅利」替代了原來的「勞動紅利」,原來的「勞動紅利」賺的是辛苦錢和汗水錢,「創新紅利」是人口高質量和智慧的紅利,兩者表現方式不一樣,但都是附着在人身上的。

同時,「創新紅利」比「人口紅利」對GDP的推動要大得多。從這個角度看,外媒鼓吹的「大國空巢」也就不攻自破。隨着人均收入的增高,社會對生育孩子補貼的制度配套,使得人口出生率回升。

中國能在人口高速增長時期,通過預設計劃生育政策引導,將人口規模符合規律地調減下來,也有能力在出現「過調」的時候,通過更合理的方式將它調增到理想位置。

同時,中國經濟在人口變量的自調過程中,結合技術進步、教育進步、創新增長及制度革新會帶來多重動力學機制,不會出現失去動力源的現象。

政策上如何調整呢?比如住房保障的問題,婦女懷孕期間和生育期間的成本降低,這些都會使民衆的生育意願提高。

觀察者網:人口負增長還有一個養老問題,現在有建議認爲要調整養老資源的分配,您對此有什麼建議?

曹和平:養老是很重要的問題。養老制度越完善,人們的生育意願就會下降。養老制度非常完善的國家基本上都是富裕的發達國家,富裕國家人口出生比一直降低,原因在於養老制度太完善。

原來的農村生育率和生育意願高,是因爲農村有着養兒防老的觀點。所以養老制度和生育在某種意義上存在競爭性,我們要找到最佳結合點。

在未來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加持下,女性的解放步伐會更大。換句話說,技術進步和收入提高帶來的人口問題是一個樂觀的問題,而不是一個悲觀的問題。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