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馬習二會 搭起善意循環

馬習二會10日登場,備受關注。圖爲2015年11月7日,時任總統馬英九(左)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在新加坡會面的「世紀之握」。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二次會面,時間點在臺灣總統大選結束後、準總統賴清德即將就任之際,同時也是美中元首「拜習通話」後不久;在美中臺互動架構下,馬英九以非官方身分,搭建起兩岸罕見的高層溝通管道,能量不容小覷。

四月二日的「拜習通話」,習近平已強調今年是「以穩爲重」,不折騰、不挑事、不越界,保持中美關係總體穩定,同時仍指出「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希望美方把不支持「臺獨」的積極表態落實到行動上。白宮則指出拜登強調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隨後美國財長葉倫登陸訪問,國務卿布林肯也將接棒赴陸,雙方更已舉行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工作小組會議,持續對話、管控風險的態度明確。

美臺關係方面,臺灣大選後拜登第一時間的迴應是「不支持臺獨」,美國在臺協會主席羅森柏格去年三月就任後已五度訪臺,一日會見賴清德時強調「臺海和平穩定攸關臺美共同利益」,頻繁到訪臺灣,除了凸顯美國對臺灣的重視,不可諱言,恐怕仍有一定程度的不放心。

北京今年對臺政策方向在「兩會」,甚至「對臺工作會議」就已揭櫫,除了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堅決打擊「臺獨」分裂、遏制外部勢力干涉、維護臺海和平穩定之外,最主要就是擴大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馬英九這次訪問大陸行程偏重於文化與歷史,至少九度提及「和平」,也強調追求和平、避免戰爭,致力振興中華,「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無疑是不斷向大陸傳遞和平的呼聲。而兩岸在疫情間受到邊境管控與關係不佳的限制,迄今許多民間往來仍未恢復,漁船案後更是緊張升高,馬習二會若能協助推動大陸方面釋出善意,率先在人員往來上踏出一步,或能促使我方政府跟進,在五二○前形塑善意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