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150億獨角獸,陷入困境

國產GPU,有的已經啓動IPO,有的已被迫停止前行。

近日,據界面新聞消息,國產GPU公司象帝先計算技術(重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象帝先”)於8月30日召開全員會議,宣佈公司遭遇資金危機,計劃與員工終止勞動合同。

象帝先管理層在全員會議上表示,象帝先與投資方簽了一份B輪滿5億元的對賭協議,但最終未達成協議條款,所以被股東起訴。

雖然市場早就流傳象帝先拖欠獎金和工資的消息,但“全員解約”還是引發熱議。9月2日晚上7點,象帝先發聲明迴應稱:公司並未採取解散或清算措施,正進行組織結構和人員配置優化,尋找新的融資機會。

2020年9月,象帝先於誕生於國內計算機系統與處理器芯片設計領域的戰略級科學家唐志敏之手,創立至今累計獲得約25億元融資。據2024年度重慶市獨角獸企業名單信息,象帝先估值已達21.6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0億元)。

GPU芯片是一條熱門且艱難的賽道,近年來關於國產GPU的創業已經形成一股浪潮,尤其是在AIGC掀起的又一輪AI風口中。

在今年4月份,象帝先還獲得2024年度重慶市“獨角獸企業”稱號。幾個月的時間,象帝先就從獨角獸的高光,到面臨生存危機。行業風口中,象帝先爲何會突然失勢呢?

未完成對賭,150億獨角獸被投資人起訴

據界面新聞報道,目前象帝先公司賬戶已被凍結,當前及未來也無資金進來,因此全部員工都解約,欠薪記在賬上,後續將繼續尋求新投資人爭取和起訴股東商議解除賬戶凍結,股權資金全部退還員工。

象帝先在後續迴應中表示,將繼續保留並強化公司的核心研發及運營團隊。

此外,曾有人在職場社交平臺透露,兩年前象帝先很多員工省吃儉用,或湊或借繳款拿原始股,而投最多的恰恰是元老級員工,其中甚至有不少人還放棄了此前在海光信息的股權(海光信息當前市值逾1800億元)。

象帝先事件的導火索,是其與投資者的“對賭協議”。據悉,在象帝先與投資方簽了對賭協議中,公司在協議中承諾B輪融資規模要達到5億元。

據天眼查信息,象帝先此前共完成五輪融資,分別爲2022年10月的天使輪融資、2022年至2023年的A輪系列,以及2023年12月的B輪融資。五輪融資中,象帝先背後已經有兩江資本、中信集團、乾瞻投資、點豹基金、雅瑞資本、方正和生、朗空韓亞、水木春錦基金、盛世投資、千山資本、揚子江基金等十餘家投資機構。

其實,這種融資強度在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密集的GPU芯片行業,並不算多。據悉,同賽道的摩爾線程僅B輪一輪就融了15億,壁仞科技在A輪就融資11億,寒武紀在上市前也融了46億。

目前,象帝先並未公開起訴的股東。不過,據首都在線2024年半年度報告,其與象帝先有一筆涉案金額爲1881.17萬元的訴訟(仲裁)尚未結案,北京仲裁委已於2024年7月15日出具受理通知書,待排期開庭中。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法院已於2024年8月1日凍結象帝先804.04萬元財產款項。

對賭協議是指投資方與融資方在達成股權性融資協議時,爲解決交易雙方對目標公司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以及代理成本而設計的包含了股權回購、金錢補償等對未來目標公司的估值進行調整的協議。

象帝先未完成5億元融資規模,意味着其估值可能出現下滑。對於當前遇冷的一級市場來說,投資方和被投企業的壓力都不小。

今年,國內一家知名創投機構因對賭協議中的回購條款,批量起訴被投資企業,引發市場關注。一定的條件下,對賭協議可以對被投資企業的發展起到激勵作用,但副作用也很明顯,因爲對賭協議失去公司控制權,或者直接導致創業失敗的創業者也不在少數。

除了此次受影響的幾百位員工外,象帝先背後的創始人也站在這場變局的中心。

“龍芯”牽頭人,從CPU轉向GPU

象帝先能獲得資本市場關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創始人唐志敏。

在國產芯片產業,唐志敏大名鼎鼎。2001年,中科院成立的龍芯課題組,唐志敏正是牽頭人。經過唐志敏和黃令儀、胡偉武等人478個日夜的攻堅,中國第一款通用CPU——龍芯一號,終於被點亮。

爲推進龍芯CPU商業化,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參與創辦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唐志敏兼任該公司總經理。但在試圖將研究成果推廣到產業界應用時,龍芯四處碰壁。依靠自主研發,國產芯片依然任重道遠,於是,國內出現了合作研發的芯片發展思路。

2014年,中科院參與設立另一家芯片公司海光信息。2015年7月,唐志敏走馬上任海光信息的負責人。

在合作的新發展思路下,唐志敏爲海光信息做了兩件事:一是和成都高投合作,引入4億元資金,使其成爲戰略股東,二是在任期間獲得AMD技術授權。

2019年,唐志敏在海光信息上市前選擇退出。2020年,專注高性能通用/專用處理器芯片設計的象帝先,在重慶成立。

作爲重慶市重點引入孵化的芯片科創企業,象帝先落地重慶後就獲得了重慶地方國資——兩江資本的天使輪投資。

象帝先的成立,正值中國芯片產業快速發展的時期。面對國內外市場對高性能處理器芯片的迫切需求,以及國家對半導體產業自主可控的戰略佈局,象帝先應運而生。公司成立之初,就明確了以自主研發爲核心,以填補國產高性能GPU芯片市場空白爲目標的發展策略。

艱難開局,給國產GPU一點耐心

當前的GPU市場,英偉達、AMD、英特爾等巨頭處於壟斷地位,而國內GPU起步晚,市場急需國產替代。

從2018年開始,國內幾乎每年都有不少GPU創業公司成立,象帝先只是其中之一。

與CPU一樣,國產GPU從0到1的路也很艱難。直到2014年,景嘉微才研發出國內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GPU芯片,2021年,芯動科技才發佈國產顯卡GPU“風華1號”,填補在桌面和服務器領域國產GPU的空白。

與芯動科技等其他多數GPU廠商一樣,象帝先也是在GPU IP設計廠商Imagination的IP授權下進行GPU的研發。

2022年9月,象帝先發布高性能通用圖形處理器象帝先天鈞一號GPU。該芯片基於盤古微架構,配備2048個計算核心,FP32單精度浮點算力4TFlops,AI算力16Tops,16GB GDDR6顯存(帶寬256GB/s),支持PCIe 4.0 x16。象帝先表示該芯片性能達到了英偉達GTX1660水平。

一年後,象帝先天鈞二號GPU正式發佈,採用盤古微架構,多至1024個計算核心,採用64位GDDR6超高頻率規格,最高顯存容量可達8GB,帶寬最高可達128GB/s。此外,象帝先的第三款芯片也已經立項。

與英偉達等巨頭相比,成立僅4年的象帝先,相當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在GPU領域,除了技術壁壘,生態同樣是難以逾越的高牆。

英偉達佔據GPU全球九成以上的市場份額,所依靠的正是其多年來構築的CUDA生態,這也是AMD、英特爾趕超英偉達最大的障礙。國產GPU目前正在進行自主生態建設,但這所需要的時間成本就無法計算。

對於象帝先來說,其產品定位中高端市場,但“天鈞一號”、“天鈞二號”兩款GPU產品目前還未實現大規模量產和商業化,這或許也是象帝先的新一輪融資未達到預期的原因之一。

今年,有一家GPU初創公司礪算科技,也有類似遭遇,此前曾被曝燒光3億融資,處於破產邊緣。但在8月份,科創板上市公司東芯股份施以援手,投資2億爲礪算科技完成續命。

而能夠穿越週期,實現商業化落地的GPU公司,也已經進入到下一階段。8月末,上海燧原科技啓動IPO進程,其已經實現萬卡智算中心項目的落地。

中國芯片的發展仍是一個長期過程,象帝先的遭遇,未嘗不是爲國產GPU發展的正確思路來試水。中國擁有廣闊市場,GPU的市場前景仍然可觀,象帝先、壁仞科技、燧原科技、摩爾線程、礪算科技等國產GPU廠商的成長更多的是需要時間。

本文源自:獵雲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