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何以至此?

(圖/本報系資料照)

近日,北一女區桂芝老師批評民進黨政府新課綱降低古文比例,並以〈廉恥〉批判當前社會風氣,引發各界激烈討論古文與傳統道德、文化。

自幼以來的教育使我們無意識地以西方思想爲金科玉律,許多古典文學愛好者亦在其中,可見其影響之深。今人以西方觀念理解中國文學,是古文難以復興的根本緣由。

精神上,我們深入瞭解中國文化的廣博深遠,使其一切思想貫通身心,正確讀懂中國文化指明的道路從而反思古文教育應向何處;現實裡,我們理解古文的困境,並調整或高傲、或頹靡的心態,帶領古文、乃至中國文化的復興。古文不僅是文辭,它是整套龐大的價值體系,其內含可稱作「古道」、「古風」。當你我的思維方式徹底西化,何能讀出華夏古文的價值?

許多人並未認識古文的艱難處境,以爲臺灣沒有文革,因此古文所受的挑戰,只有二十年來的民進黨政府。民初那幫學者只差動手砸毀文物,其對古聖先賢的批判力度,足以勝任紅衛兵「破四舊」的大隊長。余英時稱頌恩師錢穆「一生爲故國招魂」,何以「招魂」,不正因故國已死?

故國的「古文」就像學海里的「超級大國」,統治文、史、哲、政、經等四方諸侯,自須聽其「諫言」。然而,當代臺灣「治世」大任已由國文科轉至社會科,這本無可厚非,偏偏「社會科」已離「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三民主義》,而是西方左派自由主義,他們大談資本主義造就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而非古來聖人的憂國憂民、克己復禮。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國文」的對手是另一套龐大的思想、文化體系,必須改變長年「居天下之中」的高傲心態,首先鞏固既有成果,再圖復興往日榮光。

百年來,國文、國學的地位從未真正恢復,至多割據半壁江山,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取其「有用」之處加以推廣,難免流於形式。而今敵寇兵臨王畿,欲置我等於死地。若是當代學者依舊沉湎於「古文超級大國」的過往,學着盛世聖人的「寬厚」與「包容」,那就坐等城毀人亡吧!

高二那年,我的策論首次登上《中時新聞網》,也收到不少私訊謾罵、羞辱。爲何做此大膽的嘗試?不正因我在古文中,看見古時文人不顧流俗的勇氣?

當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就不必害怕他們的攻訐,至多就是發動「抹紅」。無論公開反抗、逆流而進,或者默默付出、春風化雨,古文教學、復興路上的老師與學者,都是偉大的「古道」實行者。如果文化史是幅江山圖卷,他們就是高山與大江,鎮守在寂寂黑夜裡。渺小的我點亮渺小的燈火,想爲他們留下美麗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