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標示「*」有玄機 面額10元背後3大投資迷思
臺股示意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硬要把不同面額的股票,換算成相同面額來做股價的比較,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會計師提醒,隨着彈性面額的實施,投資人勿再陷入面額10元的框架。
「爲什麼這些公司的面額不是1股10元?」《財訊》報導指出,目前臺股市場採用彈性面額的公司,在股票名稱上都會以「*」星號標示,共有14家公司:矽力、愛普、長華3家上市公司;港建、太景、聖暉、長科、朋億、91APP 6家上櫃公司;國邑、納諾、水星生醫、美賣、益鈞環科5家興櫃公司。
究竟,爲何這些公司要採取「彈性面額」?有什麼好處?會影響股價嗎?與分拆公司有關嗎?投資人又該如何看待這些股票呢?
股價強弱與面額毫無關聯
《財訊》分析,首先,面額會影響股價嗎?以生技股水星生醫爲例,有人認爲:「水星的每股面額爲0.25元,只有傳統面額10元的1/40;而當前股價25元,還原後水星的真實股價,應該是25元的14倍,高達1000元。」但這其實是完全錯誤的理解。關鍵就在於,面額的價格與股價毫不相關。
因此水星現在股價爲22.5元,買進的成本就是1股22.5元,1張爲1000股計算,就是2.25萬元;換句話說,即使每股面額不同,但交易價就是直接看股價。
《財訊》報導指出,早期主管機關爲了便於交割和管理,將公開發行公司的股票面額統一規定爲10元,在計算每股盈餘、每股淨值、每股股利,還有本益比的分析比較相當方便。久而久之,就習慣一切都還原到面額10元,之後再去評估價值。
法人指出,最常見的迷思,就是把資本額與發行股數混淆。從公式計算上,總市值是「股價×發行股數」;而資本額是「面額×發行股數」。結論就是:面額會影響資本額,但不會影響市值,也與股價無關。
第2,既然面額與股價無關,爲何臺灣還保留着彈性面額制呢?
承上所說,面額影響的是資本額,這對一家未上市公司來說,由於沒有股價作爲參考,每股設定的面額愈低,可以降低募資的門檻,有利於引進新資金。進而對於新創企業來說,彈性面額可以讓公司的對外募資更有彈性,藉以滿足市場籌資的多元需求。
第3,上市公司分拆股票和麪額有關嗎?
根據《財訊》報導,2020年時,長華電材在資本額不變的原則,將面額調整爲1元,股數增加10倍,股價也調整爲原本的1/10,從120元,變成12元,藉此活絡流通性。之後,愛普、矽力、聖暉、朋億、長華科技也都進行面額的調整,這情況其實就像是美股的分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