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正視邊境管制對就業統計的巨大影響
工商社論
自疫情於2020年蔓延,大家都注意到了,旅遊業、餐飲業、休閒娛樂業等服務業都備受影響,使得這些部門的就業人口明顯滑落,然而,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影響當前就業統計最厲害的,並非前述這些原因,而是內政部戶籍法第16條所規定的:「出境二年以上,應爲遷出登記」。
對於戶籍法居然會影響就業統計,大家一定不明白,何以戶籍法第16條這短短12個字就會影響就業統計?讓我們慢慢解釋,我國每月公佈的失業、就業等數字是抽樣推估得到的,而調查的母體正是「戶籍人口」,只要國人的戶籍在臺灣,不論到上海、東京、巴黎或洛杉磯工作,都會納入就業總人數,也就是說如今我們看到的就業、失業統計皆包括了國內就業,以及海外就業這兩部分。
受疫情影響,由於各國邊境管制,入境得花上不少時間檢疫,一來一往光是檢疫就得花上二十多天,這使得過去每年會返國的海外工作者,大多選擇留在海外,而依戶籍法,出境二年以上者便自動被遷出戶籍,隨着疫情於2020年初擴散,被遷出的人口逐月增加,戶籍人口隨之遞減,而戶籍人口正是調查的母體,如此一來,所推估的數字豈能不受干擾?
由於疫情自2020年的農曆年後蔓延,各國開始啓動邊境管制,此前曾返國者,短期內尚不會「被遷出」,因爲還不到二年。依內政部統計,2020年遷往外國的人數只略升至6.2萬,但由於邊境管制年復一年,返家之路遙遙無期,到2021年出境逾二年而「被遷出」者大幅增加,使得這一年戶籍「遷往外國」者跳升至18.3萬人。甫公佈的今年1~4月統計,更爲驚人,才四個月而已,遷往外國的人數已高達16.3萬人,若遷出的速度不變,估計今年遷往外國者將達到50萬人之多,這自然會嚴重影響日後就業統計的推估。
當然,戶籍遷往外國者有些是移民,有些是赴海外就學無法返國者,年年都有,只是過去一年大約只有4~5萬人,而自2020年以來的數字急速升高,可見「遷往外國」這項統計的變化,誠然是受這一波疫情的影響,疫情會影響到就業統計的調查推估,過去大概作夢也不會想到,但如今真的發生了。
我們來對照一下,隨着「被遷出」的人數扶搖直上,戶籍人口於2020年減了4.2萬,2021年減了18.6萬,今年4月臺灣戶籍人口續降至2,321萬,較去年底又少了16萬,戶籍人口的下滑與遷往外國者的上升,可謂如響斯應。
影響所及,一年多來我國勞動市場的各項數字也全都受到影響,15歲以上民間人口下滑、勞動力也下滑、就業人數下滑、失業人數也下滑。以今年爲例,3月15歲以上民間人口年減16萬人,勞動力也年減8.5萬人,就業者年減8.1萬人,而失業者也同樣年減4萬人,由於母體出現了結構性變化,使得所推估出來的數字很難拿來和過去比較,勞動市場這四大指標,自有調查以來大概從未出現同步下跌的情況,但如今卻出現了。
說巧不巧,臺灣人口也是自2020年初開始負成長的,隨後出生人口快速下滑,去年(2021)出新生兒更下滑至15.3萬的歷年最低,過去戶籍人口的變化,可以很單純的以「少子化」加以解釋,但如今由於邊境管制,戶籍人口的減少,除了「少子化」這項因素,有更大的原因是來自「被遷出」。換言之,這是「自然增加」、「社會增加」雙雙滑落造成的,這是解讀數據時必須注意的,否則將失之於誤判。
經歷這一波疫情,也可以發現,以戶籍人口做爲就業調查母體的困境,事實上,多數國家的就業調查都是以常住人口爲母體,隨着人口流動的快速,以戶籍人口爲母體有其本質上的限制。除了這次因疫情而邊境管制所出現的問題,即或在平時,也一樣有盲點,例如設籍在高雄而跑到臺北工作,在就業數字上,這算是高雄的就業人數,而設籍於花蓮跑到臺北工作,這一樣是算是花蓮的就業人口,也正是這個原因,每半年發佈一次的各縣市就業統計,有時很難解釋到底哪個縣市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各縣市的失業率也不全然能反映本地的就業實況。
事實上,負責調查就業的國勢普查處(原主計處第四局)自2000年起已着手研究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其間的利弊,並研擬以常住人口做爲母體的可行性。我們認爲,以主計處第四局實事求是的傳統,又碰上這個千載一遇的邊境管制,恰恰可以考慮利用這個機會對於就業統計進行一次改革,將沿用已久的「戶籍人口」爲母體,改換爲「常住人口」爲母體,果能如此,將更有助於我們瞭解臺灣勞動市場的真相,此外,對於提升政府統計的公信力也將有莫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