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穩定匯率、物價與房價 央行升息一箭三雕
這次央行不追隨Fed步伐,反而跟進日銀升息,確實不太尋常。細究其因,主要還是在消除市場因4月電價調漲可能衍生的通膨預期。圖/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第一個超級央行周由日本央行(日銀)19日結束長達八年的負利率政策拉開序幕。接棒的美國聯準會(Fed)符合市場預期按兵未動,但確定結束前一波升息循環,今年預期降息三次。臺灣央行21日則跌破市場眼鏡,意外升息半碼。
這次央行不追隨Fed步伐,反而跟進日銀升息,確實不太尋常。細究其因,主要還是在消除市場因4月電價調漲可能衍生的通膨預期;其次是透過擴大與美利差,有助新臺幣對外資的誘因,新臺幣升值也可舒緩輸入性通膨,有利於物價穩定。三是調漲利率對房市降溫效果高於選擇性信用管制。
不同於過往各國貨幣政策常亦步亦趨,當前因經濟和通膨情勢互異,各國央行貨幣政策也開始走自己的路。接下來最值得關注的是美元指數走勢,及其可能牽動的國際資金移轉潮。
例如日銀17年來首度升息,理論上日圓應該會升值,結果卻不漲反跌,還接連跌破150日圓、151日圓價位,顯示單一央行政策已無法決定匯價走勢,各種因素互相左右,使得預判資金流向的難度較過往大幅提高。
特別是臺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股匯市更容易受國際資本移動影響。央行總裁楊金龍先前即坦言,近期臺灣股匯市走勢多由外資進出主導。而觀察2023年10月以來,不到半年的時間,外資動向更出現三階段的不同。
第一階段是2023年10月,當時市場預期Fed可能持續升息,美元指數上揚0.46%,臺灣則呈現股匯齊跌走勢,新臺幣貶值0.47%、臺股下跌2.16%,外資除賣超臺股42億美元,連同獲利了結股款及獲配股利共淨匯出54億美元。
第二階段是2023年11月至2023年底,市場認爲Fed將啓動降息,美元指數下跌5%,風險情緒升溫激勵資金迴流新興市場,外資淨匯入143億美元並大幅買超臺股124億美元,新臺幣升值5.48%、股市上漲12.06%。
第三階段則是今年首季(統計至3月21日),由於市場研判Fed降息時點延後,美元指數上揚1.80%,國際美元走強,但同時人工智慧(AI)熱潮帶動美國科技類股上揚,進而推動臺灣電子股及大盤,使得臺灣股匯不同調,臺幣貶值3.45%、股市則上揚12.65%,並終於突破兩萬點大關。
從相關數據不難發現,外資風向的轉變已較過往更快速,且相關進出不論對臺股或新臺幣,都是「難以承受之重」。在Fed今年至少有三次降息空間的情況下,市場對於幅度和時點的揣測,都可能加劇資金的短進短出。
當熱錢快速移動且難以掌握,首當其衝的就是匯市,2023年新臺幣兌美元貶值0.09%,貶幅小於韓元的1.82%、人民幣的1.98%及日圓的7.03%;但央行爲阻貶新臺幣,付出的代價是干預賣匯27.7億美元。
央行賣匯會反映在外匯存底餘額減少,以最新的今年2月底外匯存底額爲5,694億美元來看,相較去年底的5,706億美元再減少12億美元,除了反映主要貨幣對美元貶值的匯率變動因素,主要仍是央行爲維持匯市秩序而持續賣匯。
臺灣外匯存底雖高居全球前五,但要與來自全球各地、四面八方的外資抗衡,恐怕仍有難度。尤其外資除了匯入臺灣的存量已高、達2,54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力度也在增加,例如2月單月淨匯入50.8億美元,是16年同期最大金額。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外資不可能永遠只進不出,推高臺股和新臺幣匯價,總會有回頭匯出的一天,且目前外資持有的新臺幣資產已達6,773億美元,約當臺灣外匯存底的119%,對於外資進出可能引發的波動,勢必不可大意。
過去多數央行貨幣政策「團進團出」,一致性較高,不論美元指數走勢或國際資金流動的方向較易於預測,現在各國政策方向和時點明顯出現落差,加上資金敏感度也更高於過往,任何消息或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熱錢大挪移。
股市部分,若要降低外資進出造成的波動和干擾,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導內資(例如超額儲蓄)長期穩定投資股市,這一點金管會若可善用近期風行的ETF商品,避免ETF成爲另一短進短出的變數,或許是可思考的方向。
至於匯市,臺灣經濟主要靠出口支撐,維持新臺幣平穩對廠商計算成本、風險管控和報價競爭力都極重要,若美元指數走勢忽上忽下,亞幣勢必隨之顛簸,除了消除通膨預期,穩定匯率對央行而言更是今年貨幣政策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