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灣創投下個40年,尋找新護國羣山

面對人工智慧(AI)來襲的新時代,如何爲臺灣孵育出更多元的護國羣山,以分散過度仰賴臺積電與半導體業的發展風險,是政府與創投業必須共同正視的重大課題。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創投業今年邁入40週年,一路見證科技業茁壯並躍居世界要角。面對人工智慧(AI)來襲的新時代,如何爲臺灣孵育出更多元的護國羣山,以分散過度仰賴臺積電與半導體業的發展風險,是政府與創投業必須共同正視的重大課題。

撫今追昔,1983年,時任政務委員李國鼎赴美考察科技及產業發展,從創投協助矽谷發展得到啓發,促成行政院決定引進創投制度,1984年臺灣第一家創投公司宏大創投成立,自此40年間,創投業伴隨臺灣產業從石化、鋼鐵、紡織到科技產業,一路轉型與發展,有過激昂、也有過低潮,但仍不間斷地協助產業克服種種困難,進而蛻變成長。

這40年來的產業發展,乃集政府政策、創業家精神發、技術發展,以及創投與資本市場的共同努力而成。如今臺灣科技業在國際發光發熱,除了創投產業在資金層面持續協助外,在人才層面,當年有許多海外留學並待過美國一線大廠的人才迴流,加上工研院孕育出許多電子科技的創業公司,陸續成爲今天上市櫃的主力族羣,也是重要關鍵。

因此,臺灣面向下一波產業轉型,還是必須先從人才國際化着手,鼓勵海外留學及工作去擴展視野,或是與矽谷創造更深的產業連結,如果要發展數位經濟也應該設立與工研院同等量級的機構來扶持臺灣產業轉型。

至於下一波產業該如何轉型?近期臺積電赴德國設立歐洲積體電路製造公司(ESMC),德國總理蕭茲評價ESMC是「德國走向未來生存能力」的重要一步,臺積電在全球重要性不言可喻,絕對是臺灣的驕傲,但也因爲臺積電佔臺股權值比重太高,而使臺股被列爲「基窄指數」,這也隱含着臺灣經濟過度依賴臺積電而潛藏的風險。

誠然,在全世界都關注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及新一波AI浪潮的此時此刻,臺灣的地位與角色越來越重要,但臺灣本身還是面臨了少子化、高房價、青年低薪、能源轉型等不同議題,唯有「勇於創新」和「加大投資」,纔能有效突破當前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放眼未來40年,臺灣必須在臺積電和半導體產業以外,創造更多的支柱以適度分散風險,這是站在創新創業前沿的創投應當積極扮演的角色和責任。

政府近年在創新投資和發展不同產業的政策上,已有國科會持續進行大學學術研究的投資,支持各大學成立創投機構組織。此外,政府與金管會協助開放生技產業上市櫃及制定「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也帶動起臺灣生技產業快速發展。

在另一方面,國發會推動國發基金創業天使方案,成爲目前臺灣最大的早期新創投資計劃,而總統賴清德也在競選主張《國家希望工程》中提出「創新創業雨林生態系」願景,每年應該有1,500億新創投資目標,如果真能讓臺灣成爲亞太重要的創新創業基地,對於臺灣未來建構除半導體產業外,第二或第三個新興產業基礎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期許未來,臺灣創投產業除了持續挹注創投資金外,應該更積極協助臺灣新創萌芽育成、加速成長及鏈結國際市場,進而讓臺灣創新創業的團隊具備全球競爭力。要促成臺灣產業持續轉型升級,創投必須扮演關鍵角色,政府在相關創新投資的支持政策上,包含創投股東和天使投資新創上的租稅抵減優惠,新創定義應該由成立未滿兩年進一步提高到十年、對創投股東應有穿透的租稅優惠等,希望可以鼓勵更多機構法人、家族辦公室、個人天使投資等引導臺灣過剩的資金,對臺灣下一代和未來進行更多投資。

另外,也呼籲政府引導金融保險業資金更多比重留在臺灣、投資臺灣,在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建構起對臺灣創新產業更友善的資本市場,或是放寬臺灣創投基金上市櫃門檻等,讓臺灣創投可以從有限的創投基金週期變成永續型的創投公司,更有效長遠支持臺灣產業發展與轉型。

每一代創投的使命,就是去創造新的時代,臺灣創投產業的下個40年可以孵育出更多的護國羣山,打下更多新興產業的基礎。要種成一棵大樹最好的時間點是20年前,其次是現在,建立起臺灣具全球競爭力的創業環境最好的時間點也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