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股價大漲之際,請記住凱因斯的警告
臺股21日一舉突破2萬點大關,龐大資金投入資本市場,也推升泡沫風險。圖/本報資料照片
經濟學家凱因斯曾活躍於股市繁榮的年代,也經歷過泡沫瓦解後的1930年代,他在《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這本書裡提醒大家:「如果投機者只是企業穩定發展水流上的泡沫,那未必會釀出禍害,然而一旦企業成爲投機漩流上的泡沫時,那就嚴重了。當一國的資本市場變成賭場的副產品,那就不妙了。」
凱因斯這一席話值得多讀幾次,尤其面對近期股市飆漲,民衆搶購ETF,龐大資金進入股市之際,執政當局更要認真讀一讀、想一想。龐大資金投入資本市場雖可以創造股市的繁榮,但若過於瘋狂,也將推升泡沫風險,一旦如凱因斯所言,企業成爲投機漩流上的泡沫,對經濟社會的傷害將難以估計。
1920~1930年代美國股市由繁榮而至蕭條,這是經濟學必定會提及的一段歷史,不談這麼遙遠的事,1980年代後期的臺灣也曾發生同樣的事,那是個股價狂飆的年代,臺股於經過漫長的歲月,於1986年底才突破1,000點,次年9月跨過3,000點,1988年9月升抵8,000點,1989年9月達到10,000點,股價漲得又猛又快,轉手獲利,股市沸騰,投資股票幾乎已成爲全民運動。
那是臺灣最繁榮的年代,由於臺灣錢淹腳目,資金太多沒有去處只好涌入股市,然而,繁榮與泡沫只在一線之間,當經濟成長追不上股價飆漲,悲傷就來了,沒有實體經濟爲後盾,泡沫風險便升高了,1986~1989年臺灣實質GDP成長32%,而股價指數竟大漲1000%,兩者相差如此懸殊,自非好事。隨後臺股於1990年10月跌破3,000點,豈是偶然?
凱因斯這一席話,不但應驗於1930年代的美國,也出現在1980年代後期的臺灣,這是股市過度狂熱的宿命。那麼,何以股市會這麼熱?原因無他,資金過多所致,這並非忽然發生的事,從國民所得統計可知,臺灣自2009年超額儲蓄升破1兆元之後,年年逾兆元,2014年升破2兆,此後年年逾2兆,2020年升破3兆,迄今已連續四年逾3兆,累計近十年(2014~2023)的超額儲蓄已高達28兆元,這筆巨量的閒置資金一旦流入房市,房價即大漲,一旦流入股市,股市即狂飆,此理之必然也。
超額儲蓄是否過多,通常會以它佔GDP的比率加以觀察,稱之爲超額儲蓄率,臺灣自2013年超額儲蓄率升破10%以來,連年升高,過去四年最高曾升至17%,已故中研院院士胡勝正於2015年曾表示:「超額儲蓄率一般而言,4~5%還算適當,我國近年升逾10%,是個嚴重警訊,這反映國內閒置資金太多,而過多遊資一旦進入股市、房市,將大大影響金融的穩定。」胡院士的話,今日讀來仍如暮鼓晨鐘。
事實上,1980年代後期臺灣股市的狂飆也和超額儲蓄有關,1984年以前臺灣的超額儲蓄經常是負的,超額儲蓄率都是個位數,1984~1987年超額儲蓄率連年上揚,依序是11.0%、14.2%、20.6%、16.5%,較之今日,猶有過之,帶來了繁榮也推升了泡沫,影響了金融穩定,更重創了股民,這一頁歷史,我們該引以爲誡。
也許有人會問,超額儲蓄爲什麼在這些年代會這麼高?原因很簡單,就是投資(設廠、買設備等固定資本形成,不是買股票、買房這類投資)太少。超額儲蓄系儲蓄與投資的差額,當儲蓄未被導入民間投資或公共建設,這些錢就成了閒置資金,就如胡院士所言,最後就流到股市、房市興風作浪了。1980年代後期臺灣投資率約25%,最近五年也差不多是25%,遠不及大陸40%以上的投資率、也不及韓國逾30%的投資率,由此可知,只有提升投資率,把資金導入實體投資活動,纔是緩解泡沫的治本之道。
統計顯示,今年2月臺灣加權指數18,966點,年增22.3%,美國道瓊指數年增19.4%,韓國綜合指數年增9.5%,日經指數年增43%,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3.7%,倫敦金融時報指數-3.1%,上海綜合指數-8.0%,臺灣是日本以外漲幅最大的國家。然而,這只是2月的資料,3月臺股銳不可當,21日更一舉突破2萬點大關。如此發展下去的臺灣,會變成什麼模樣,是投機者成爲企業穩定發展水流上的泡沫?或是企業成爲投機漩流上的泡沫?我們都該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