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5P合作 建完善照護網

臺灣2026年將進入每五人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的超高齡社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長王英偉28日表示,要發展民衆中心的照護體系,需要5P,即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安全防護、共同參與及夥伴合作,尤是是公部門民間單位一起攜手,對可減少國人需要照護的比率

工研院副院長裕民亦表示,要做全能照護、長照大聯盟等,無法靠單一業者,必須要跨產業與跨領域,如有醫療的需求,也有先進科技可協助預測疾病或提升醫療技術,但也要有中間溝通的橋樑,去串接這些服務

全臺平均每人有2張以上的保單,且不少人都有基本健康險壽險公司掌握國人健康狀況,更是未來可發展國人照護平臺的重要基礎,所以不少壽險公司都在發展自家的照護生態圈

王英偉指出守護民衆健康,減少照護需求,需要促進民衆健康(Promotion)、預防疾病(Prevention)、安全防護(Protection)外,更需要全民等共同參與(Participation),如從小教育健康概念等,現在更重要的是參與夥伴的合作關係(Partnership),要有5P少能建構完整照護中心。

臺灣因人口快速老化,王英偉說,過去倒三角型的人口結構,在這一甲子(即60年)之間已變成高菱型,即中高齡人口較多,在2070年預估是倒三角型,且隨着壽命延長及高齡化,未來66~79歲都還算中年人,要80歲之後纔算老年人

而臺灣65歲以上長者,有84.7%有一種慢性病,同時有二種慢性病佔63.8%,三種以上者佔42.8%,王英偉指出,以前高齡者高致死率的非傳染性疾病只有四種,即心血管疾病、癌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與糖尿病,現在多增一種,即神經性疾病,如中風、憂鬱或失智,非傳染性疾病將成高齡社會重大負擔。

爲減少政府負擔,各國都在推動健康促進,需要民衆參與外,王英偉表示,也需要公家機關民間團體的組成夥伴關係,如教育部的健康促進學校農委會亦有健康食材等,民間亦有各式協助民衆注意健康的APP,可一起建構民衆的照護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