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cal |短劇出海持續爆發,風“高”浪也“大”

密切關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

“中國製造”與“中國創造”

作者|Edison Xie 編輯|Mos Wu

圖片來源:Nativex

短劇出海浪潮持續高涌。

據艾媒諮詢《2024-2025 年中國微短劇市場及出海市場分析報告》,95.11% 的受訪者表示觀看或接觸過中國出海短劇,多個國家未來願意付費獲取娛樂服務的用戶比例都超過現有用戶比例。數據平臺 Sensor Tower 發佈的《2024 年短劇出海市場洞察》報告指出,至 2024 年 2 月,出海短劇應用超 40 款,累計下載量近 5500 萬次,內購收入達 1.7 億美元。

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頭部短劇應用 ReelShort。2023 年,ReelShort 所屬公司楓葉互動營收 6.86 億元,淨利潤爲 24 萬元。2024 年前六個月,楓葉互動營收已達 10.86 億元,淨利潤約 2293 萬元,實現指數級增長。此外,以直播起家的映客更名爲映宇宙,其2024 上半年微短劇業務收入同比增長 36% 至 6.43 億元,並上線了針對東南亞市場的短劇平臺 Reelbox,與針對北美的 Redshort 協同擴展海外市場。

頭部選手站在浪尖起舞,吸引一衆新手下海,但風“高”浪也“大”。短劇出海之風從何起?海外市場又存在哪些風險和機遇?本文,Jing Daily 就此展開探討。

短劇出海一爆再爆?

短劇之所以能夠風靡全球,首先在於其在信息碎片時代爲受衆提供了高頻率、強刺激的精神體驗——時長精煉,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劇情頻頻反轉,持續調動觀衆好奇心令其難以戒斷。“短劇的魅力主要在於提供精神的爽感,只要爽點足夠本土化,能夠戳中用戶情緒,不管全球哪個市場的用戶都會有觀看的意願。”專注海外市場的短劇平臺 StoReel 負責人對 Jing Daily 表示道。

其次,短劇的展示形式精準切合了當下互聯網娛樂的主流習慣。自 TikTok 席捲全球以來,短視頻已成爲全球觀衆娛樂消費的重要部分,其既滿足了人們日趨碎片化的娛樂需求,也提高了人們對豎屏視頻的接受度,並逐漸演變成一種全球通識和文化,這爲短劇輸出全球市場打下了基礎。

再次,短劇出海之前,其商業模型已在國內得到了較好的驗證。無論是藉助抖音、快手等社媒平臺上線,還是聯合騰訊視頻等視頻平臺共同製作,亦或是承接品牌商單製作定製劇,短劇在中國跑出了多種可行的商業模式,沉澱了豐富的行業經驗。

短劇通過藉助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在中國跑出了多種可行的商業模式,沉澱了豐富的行業經驗。

圖片來源:抖音截圖

另外,國外市場自身的特點也爲短劇紮根提供了較爲富饒的土壤。在以北美爲代表的市場,觀衆娛樂付費意願較強,爲資本入場提供了樂觀的發展前景。另借助 Facebook、TikTok、YouTube 等海外主流社交平臺強大的用戶基礎和算法機制,短劇可以通過投放大規模地觸及目標人羣,實現高效轉化。

“風”高“浪”也大

短劇出海目前主要有翻譯劇與本土劇兩大流派。翻譯劇,即將中文短劇翻譯成外語推向國際市場,其核心挑戰在於難以高效把握海外市場特性。文化的差異容易導致翻譯劇在理解目標市場的文化習俗、觀衆偏好等方面存在侷限,更適合出海文化相似度較高的市場,例如東南亞地區。而爲提升內容爆款的潛力,翻譯劇還需投入大量時間與成本進行深入的本土市場研究與測試。

此外,翻譯劇出海的競爭已日趨白熱化。因其相對低廉的成本,翻譯劇已成爲衆多出海平臺的首選策略,並在 DramaBox、MoboReels 等頭部短劇平臺佔據顯著份額。大量翻譯劇的涌入也導致競爭日益加劇,對其製作質量提出了更爲嚴格的要求。

翻譯劇已成爲衆多出海平臺的首選策略,並在DramaBox 等頭部短劇平臺佔據顯著份額。

圖片來源:DramaBox

相比之下,本土劇通過在海外市場完成劇本創作、選角、拍攝等全鏈條製作,更能精準捕捉當地市場的特性,從而擁有更高的爆款潛力。然而,本土劇同樣面臨兩大難題:投資成本的高昂與行業資源的稀缺。

一方面,由於國內外籍海外演員少、拍攝場景有限等因素,短劇平臺難以通過國內預製本土劇的方式降低成本。對於主攻歐美市場的 ReelShort 等短劇平臺,海外拍攝已成常態,隨之而來的是高昂的成本壓力。例如人工成本,在“出海重鎮”美國,其影視行業拍攝時長不能超過 12 小時,超時需支付 1.5 - 2 倍的工資,無法像國內般“日夜趕工”。日本亦是如此,日本短劇製片人、STARSEA 株式會社社長風間凪在 Jing Daily 的採訪中表示,“中國短劇的拍攝製作速度非常快,但日本這邊做不到國內的‘高強度模式’。會在遵守日本勞動法的前提下進行,保證現場工作人員的休息權利。”

另一方面,海外短劇行業尚處於發展階段,產業鏈尚未成熟,優秀製作團隊的缺乏或製作週期過長均對出海構成挑戰。在日本市場,目前還會出現短劇平臺找不到適合製作團隊的情況,“既能懂中國互聯網模式又能懂日本社會環境的短劇團隊基本屈指可數,”日本短劇製片人、STARSEA 株式會社事業部部長肖達告訴 Jing Daily,“所以我們現在基本按照一個月一部的速度推進,同時培養出可以勝任的 B 製作組和 C 製作組。目前短劇平臺也知道日本市場的現狀,會按照我們的步調來製作。”相似的問題也出現在了歐美市場,StoReel 負責人指出:“現在就是產能供不應求,所以出海短劇平臺一定要掌握自己的獨家產能供給纔有可能在競爭中出線。”

目前,STARSEA 株式會社基本按照一個月一部的速度推進。

圖片來源:STARSEA 株式會社

而無論是翻譯劇還是本土劇,都需面對平臺運營帶來的高昂研發成本和更長的收益週期。StoReel 負責人指出,“國內短劇是單劇模型,海外是平臺(APP)模型,技術和推廣都是重業務,成本更高,收益週期也更長。”需要指出的是,推廣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短劇的收益,因此短劇出海需高度重視互聯網產品運營——實際操作中,短劇平臺需在 Facebook、TikTok 等應用投放廣告,用戶點擊後引導其跳轉至應用商店下載 APP,繼而進行註冊、登陸、試觀看和訂閱會員等步驟。這一過程相較於國內即充即看的模式更爲複雜,進一步延長了回報週期。

出往哪片海?

不同市場有着相異的短劇偏好,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理念、社會共識,甚至影視製作特色的理解和運用程度,都會左右短劇出海的業績。

在中東和東南亞市場,觀衆對亞洲面孔接受度較高,不少短劇平臺通過譯製中文短劇進行出海,在實現“一魚兩吃”的同時大幅降低了製作成本。而在百舸爭流的歐美市場,除狼人、吸血鬼等本土特色題材外,豪門愛情、婚姻故事、人物成長等類型故事雖然也受到觀衆喜愛,但受制於觀念與社會背景的不同,其故事呈現形式並不接近。因此,短劇的本土化十分重要,從根本上決定着劇集是否有“爆”的基因。

日本市場亦如是。風間凪告訴 Jing Daily,“霸總、身份逆轉、復仇、職場、婚姻愛情題材非常受歡迎之外,我們還發現大齡人羣喜愛扇耳光畫面帶來的刺激感。日本很多社會情景下(電車、辦公室等)不能外放聲音,打耳光這種刺激性畫面就能很有效地抓住觀衆。”

霸總、身份逆轉、復仇、職場、婚姻愛情題材的短劇在日本非常受歡迎。

圖片來源:抖音截圖

需要提及的是,中國短劇出海的成功,也讓當地選手躍躍欲試,一些日本電視臺已經開始製作和播出短劇。“不過,純日本人團隊做的短劇只是單純地在嘗試這一概念,照搬形式而看不到其內核,也不想參考或吸收中國哪怕已經成功的玩法。”肖達對 Jing Daily 表示。但在更爲成熟的其他市場,短劇平臺出海前也需評估當地潛在對手或將帶來的競爭壓力。

如今,隨着短劇平臺越來越多,觀衆的審美疲勞也開始逐漸浮現,StoReel 負責人指出,“市場已經出現大量同質化內容,尤其以‘霸總甜寵’題材最多,未來競爭的核心肯定還是差異化內容,其他類型也會逐漸被探索出來,因爲市場夠大,各種題材都會有機會。”

綜上不難看出,在當前的出海浪潮中,贏得市場份額的頭部選手們已經開始摸準海外市場門道,並聚攏了一批行業資源。對於那些想跳進這片藍海的新手而言,過硬的資源整合能力或許纔是出海關鍵。“短劇出海的每個環節都不簡單,人才體系的搭建、大量資金的流轉、產品的創新等等,無一不是挑戰。” StoReel 負責人補充道。

編輯

Jing Daily 中國區資深內容經理

Mos Wu

在中文系深耕專業知識七年之後,Mos 選擇進入媒體行業專注於奢侈品商業報道。她的報道涵蓋奢侈品時裝、美妝、珠寶腕錶、運動休閒、商業地產、生活方式、時尚文化等領域,對於中國消費文化、品牌營銷及零售趨勢擁有獨到的洞察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