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來源:經濟日報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第11年。11年來,我國積極主動融入世界經濟發展大潮,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截至目前,已有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大家庭,共建國家人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作爲全球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國際經濟合作平臺,共建“一帶一路”爲全球互聯互通、共同發展注入新活力。

基礎設施“硬聯通”持續優化。11年來,我國與共建國家攜手破解制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持續推進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合作紮實推進,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合作亮點紛呈,“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今年前10個月,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額爲16.94萬億元,同比增長6.2%。

規則標準“軟聯通”日益健全。共建“一帶一路”着力深化規則標準對接,持續健全完善“軟聯通”機制平臺,在共建國家間架起規則標準互聯互通橋樑。11年來,我國已與69個國家和組織簽署了113份標準化合作文件,建立“一帶一路”標準信息平臺,發佈國家標準外文版2263項,涵蓋20多個領域、覆蓋11個語種;與3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3個自貿協定,與28個經濟體簽署“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協議,顯著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暖意融融。共建國家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旅遊合作、教育交流、媒體和智庫合作、民間交往等,推動文明互學互鑑和文化融合創新,形成了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目前,我國已與45個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與144個共建國家簽署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文件,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融合,爲全球發展提供人文支撐。

作爲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共建“一帶一路”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和重要平臺。

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傳統物流通道迸發蓬勃活力,爲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以中歐班列爲例,累計開行超10萬列,服務網絡基本覆蓋亞歐大陸全境。越跑越快的中歐班列,助推我國內陸地區高水平對外開放,爲沿線國家帶來更多發展機會,成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動例證。

我國西部地區與周邊國家建立對接關係,加強產業合作,爲其開發和利用優勢資源、實現經濟增長,創造了新的戰略機遇。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中西部地區外貿年均增長率連續多年穩定在10%左右,東西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差距進一步縮小。

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於世界。實踐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

實現現代化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期待。11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助力許多發展中國家加快邁向現代化的步伐。在非洲,蒙內鐵路、亞吉鐵路等先後通車運營,成爲拉動東非乃至整個非洲國家縱深發展的重要通道;在烏茲別克斯坦,布斯坦灌溉渠道修復工程竣工通水,解決了10多萬公頃農田灌溉難題。從激活共建國家發展動力的基建項目,到增進共建國家民生福祉的民心工程,共建“一帶一路”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發展難題,爲各國共同走向現代化作出貢獻。

共贏是“一帶一路”合作的生命力。據世界銀行測算,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每年將爲全球產生1.6萬億美元收益,佔全球GDP的1.3%;“一帶一路”框架下有關交通項目的全部實施,到2030年有望使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

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前副部長米凱萊·傑拉奇說,共建“一帶一路”爲相關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平等發展的機會。“它就像我們在中國吃飯的圓桌,在上面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吃的菜。這就是‘一帶一路’的美妙之處,它能夠符合各國個性化的需求。” (經濟日報記者 孫昌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