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系基金“跑步”進場!科技成果轉化進度“拉滿”
又一隻高校系母基金來了!
9月10日,四川省國資委與清華大學共同發起組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該基金採用母子基金架構,母基金整體規模100億元,首期規模30億元,由四川省內16家國有企業共同出資設立,旨在加速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落地。
清華大學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是中國高校作爲有限合夥人(LP)在股權投資市場中崛起的一個縮影。近些年,越來越多中國高校開始涉足股權投資領域,通過聯合地方政府或產業資本設立母基金,或以直接投資的方式開展股權投資,這已經成爲當前股權投資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
高校紛紛下場設基金
此次清華大學作爲聯合發起單位,與四川省國資委設立的這隻母基金將按照“國資委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原則,專項支持高校科技項目研發、孵化及產業化,推動重大關鍵技術優先在基金平臺孵化並優先在川落地轉化。
據瞭解,該基金優先使用清華大學科技成果項目庫,並建立前沿探索子基金支持清華大學進行原始性、前沿性創新研究,爲基金持續不斷提供項目來源;基金投向緊緊圍繞四川省“6+4+3”產業,設立人工智能、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先進材料、生物醫藥、未來交通等專業子基金。目前通過公開遴選,該基金已選聘北京智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中信建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聯合擔任管理人。
在當前LP出資整體趨於謹慎之下,中國高校卻成爲了LP界的“活躍分子”。
今年4月,由天津大學及天津大學校友出資設立的天開九安海河海棠科創母基金正式註冊成立。而在去年10月,天津大學就在128歲生日之際,設立天大北洋海棠新能源新材料創投基金,一期規模5億元,投向具有高成長性的新能源和新材料企業。
今年6月,廣州產投集團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簽署設立10億元的環港科大(廣州)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將重點投向港科大系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現有的創新創業項目,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等前沿產業領域的子基金。
實際上,2023年更是高校系基金的“爆發”之年。這一年內,“復旦科創母基金”正式啓動、上海交大未來小苗基金正式發起、背靠南方科技大學的“南科梧桐天使基金”正式啓動運營……上述只是近兩年來國內高校設立VC基金的典型代表,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已有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南大學、武漢大學、西湖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等在內的10多家知名高校或985/211院校設立股權投資基金。
不僅內地高校基金投身股權投資,就連一向謹慎的香港高校也開始加速下場做投資。今年3月,香港大學以LP身份投資了東莞市產業投資母基金參股的子基金——東莞清水灣二期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成爲香港高校入股內地私募股權基金的先例;5月,香港科技大學宣佈,投放5億港元成立“紅鳥創新創業基金”,並將吸納市場投資夥伴,與港科大共同創立價值達20億港元的風險投資基金;8月,香港大學設立創業引擎基金,聚焦種子期和早期階段的深度科技企業。
手握高校創新資源
青睞市場頭部機構
相對於市場化的投資機構,以及各類型LP,高校做股權投資有何特點?
記者梳理髮現,高校涉足股權投資總體上有四個特點:
第一,資金來源方面,資金多來源於校友捐贈基金,部分獲得地方政府、產業公司的資金支持,尤其是地方政府近兩年與高校之間的合作愈發頻繁,體現了國有資本在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新的嘗試。
第二,基金規模方面,多數規模在10億元以下,部分母基金規模達幾十至百億元。
第三,投資模式上,多以LP身份設立母基金參與投資。
第四,投資方向上,多圍繞學校的優勢科研領域,投早投小投科技成果轉化。
事實上,在各大高校設立創投基金之前,早已以大學教育基金會的名義投向股權投資子基金。比如,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是我國成立最早的高校基金會,據執中Zerone數據,其至今作爲LP已出資超50筆,投資的創投機構包括高瓴資本、清科母基金、鼎暉投資、英諾天使基金、CPE源峰等;而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也有超20筆出資記錄,先後對鼎暉投資、中信建投、賽富投資、招商致遠資本、鬆禾資本等機構進行出資;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也出資了超10筆,君聯資本、紅杉中國等獲得出資。
從香港各高校的出資情況來看,出資對象除了內地知名投資機構外,還包括境外投資機構。比如,近期成立的香港大學創業引擎基金篩選出的首批合作的子基金就包括內地的中科創星、英諾天使創投、光大控股和真格基金等,也包括香港本地和境外的海闊天空創投、DEFTA Partners、戈壁創投等。
由此不難發現,高校基金挑選普通合夥人(GP)的邏輯,大多青睞市場上頭部機構,抑或是跟本校有一定淵源的機構,比如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投資的GP中,有類似銀杏華清投資基金、英諾天使基金這些清華系基金。
而從高校基金的具體“打法”來看,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袁桅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在做LP的過程中,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希望能夠做合格LP。所謂合格LP,就是不干預GP決策的LP,不參與到GP的決策中去,不參與人家的投委會,也基本上不在GP裡面持股,不當前三或者前幾位的LP。他還表示,該基金會很少參與特別大的基金,幾億到20億元之間的規模比較適合。
在業內人士看來,深諳高校科研實力、手握高校創新資源,無論做GP還是LP,都有“近水樓臺”的優勢。復旦科創母基金負責人孫彭軍此前對媒體表示,雖然該基金不直接投資項目,但目前已儲備一批覆旦重要原創性科技成果,希望聯合各方助力科技成果轉化。他還表示,將引導子基金投資復旦大學以外更大範圍的科創項目,以此共同構建復旦科創生態圈。
五大因素驅動入局
科技成果轉化態勢向好
事實上,以往高校在推進基金進入一級市場做投資都面臨不小壓力,審批流程長、涉及問題多,但近幾年爲何卻呈現加速進場態勢?
據記者梳理髮現,上述提到的高校基金多數成立於2017年前後,至今的幾年間幾乎每年都有新入局的高校“玩家”。綜合多位業內人士的分析,可歸納爲五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