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願,專業選“熱門”還是選“冷門”?專家解讀→

>>>模擬填報12萬樣本0落榜,平均過線4.2分不浪費

本站高考智願2.0,更精準的志願推薦系統,用好高考每一分!

2023年高考分數已出

考生們也將進入緊張的填報志願環節

調研發現

考生對熱門專業仍跟風追捧、

冷門專業卻無人問津的情況時有發生

當高校學科專業

設置調整優化的步伐逐漸加速

當下所謂的冷門、熱門專業

是否還應成爲高考志願填報的參考標準?

聽專家學者一起談談

1

經過優化改革而出現的新學科專業,不能簡單用“好”或“熱門”去定義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要求,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

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中

出現的新專業是否都是“好”專業?

是否會出現這些新專業成爲新的熱門專業

而以往的熱門專業不再熱、冷門專業

愈加冷的情況?

6月7日,在杭州市學軍中學高考考點,考生和老師擁抱。

南開大學教務部副部長、招生辦主任金柏江認爲,《方案》強調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因此,經過優化改革而出現的新專業或是應當下需求而產生,或是符合國家長期發展戰略需要,不能簡單地用“好”或“熱門”去定義。

“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角度看,學校對傳統的工科、農科、醫科和文科專業進行調整優化,可能會增強這些專業的適應性與實用性。但這些新專業是否一定是大衆心裡的好專業,一定是熱門專業?也未必。”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喬錦忠表示,專業的本質是課程組合,可以也應該根據社會需求變化進行調整優化。

在他看來,討論專業設置調整應區分辦學層次與類型。一般而言,對於研究型大學,文理基礎學科中設置的專業尤其應保持相對穩定。基礎性學科對應的專業儘管就業面窄,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冷門專業,但這些專業對於完善知識結構、對於學科生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金柏江認爲,傳統專業往往具有成熟的教學培養體系,培養出的人才經過用人單位檢驗,特別是基礎學科專業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等,經久不衰,並隨着科技發展、社會進步不斷生髮出新的方向,培養了一批批適應性極強的人才。

“新專業能否成爲熱門專業,成爲考生和家長樂於選擇的專業,既取決於人才培養的適應度、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度,也取決於學校專業的辦學實力。一定程度上,新專業很可能成爲熱門專業,但是,專業、行業的發展是有周期的,一味追新設立的專業也可能在行業週期中變成下行態勢。傳統專業結合時代需要,複合新的元素,也可能成爲熱門專業。最主要還是看所培養的學生步入社會時,能否滿足國家和社會的實際需要,能否爲學生儲備未來20年職業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素養,支撐學生的長期發展。”金柏江說。

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院培養處處長何志巍表示,每個專業都有自身的發展前景、崗位附加值和職業生命週期。她舉例說,中國農業大學在專業設置上秉承着“四象限”原則(將水平向右的橫軸定義爲國家戰略和科技前沿,將垂直向上的縱軸定義爲產業興旺就業前景好),位於第1象限的是學校優先發展的專業,第2-4象限依次爲限制發展、淘汰發展和適度發展、那些會被淘汰的專業,都是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不符合國家戰略和科技前沿的學科專業。

“由此來看,在當前產業結構升級的大背景下,不少新興專業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因此,新設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一定是適應國家需求、時代潮流、科技發展的一批專業,在一定時期內,有可能出現‘熱火朝天’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會成爲‘受歡迎’的新專業。同時,一些人們心中曾經的熱門專業也會逐步降溫。”

但她也提醒,“一些所謂的冷門專業也不一定就會愈加冷門,比如近年來隨着國家對糧食安全日益重視,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農學類專業正在逐步升溫。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類專業爲例,考生喜愛程度明顯上升,錄取分數近三年逐年提升。同樣,隨着‘強基計劃’的逐步深入,一些曾經不被考生、家長所關注的基礎學科、冷門專業正在煥發出新的活力,逐漸‘回暖’,形成新的熱門。”

2

大學專業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冷熱”之分,以任何單一指標去評判專業“冷熱”都不可取

喬錦忠表示,專業“冷熱”主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進步狀況有關。“比如在工業化沒有實現之前,可能在公共部門就業相對較好。在工業化過程中,在科技含量高、利潤率較高的行業和部門就業相對較好。伴隨着數字化與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數學由原來的冷門專業正變得越來越熱。哪些專業能成爲熱門,要看當時的經濟發展階段,特別是產業結構狀況和收入分配狀況。”

金柏江認爲,目前來看,專業的所謂“冷熱”更多是人爲製造定義的產物。輿論輕易定義專業“冷熱”,主要是將特定專業的崗位收入、工作環境、社會需求等因素,簡單等同於專業的“冷熱”“好壞”,忽略了專業自身的學科特性、行業未來發展前景,以及學校自身實力等因素,更忽視了學生自身的興趣特點、價值取向。

一味地計較世俗的“冷熱”,收穫的可能是一個工作崗位,一份尚可的收入,但失去的可能是個人的熱情與價值。“儘管我們所看到的某些專業的‘熱’或‘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國家與社會對於特定專業的需求,但是行業對於人才的需求同樣具有周期性。隨着時間推移,當下學生們競相追逐的專業,在就業時也許會面臨人才飽和,‘熱門必選’反變爲‘紅牌預警’。相較於考慮一時的專業‘冷熱’,學生更應該將目光轉向自身,結合個人志趣與自身所長,追尋內心的熱愛。”

杭州市富陽區江南中學高考首日教師送考

何志巍認爲,大學專業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冷熱”之分,以任何單一指標去評判專業的“冷熱”都是不可取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國家的發展,需要各個行業共同發展,需要各個專業都有可用之才,不是僅僅需要某幾個熱門專業的人才。如果一定要說專業有‘冷熱’,那麼一定是在某種前提條件下提出的,比如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人羣、不同觀點等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把眼光放長遠,從縱觀歷史的角度出發,就會看到沒有永遠的熱門專業,也沒有永遠的冷門專業,更沒有對每個人都適宜的熱門專業。”

同時,她還提到,報考的專業熱門不一定該專業的就業就熱門,反之亦然。如地質、氣象、勘探、考古等在大衆觀念中認爲社會需求量相對較小,但事實上由於專業人才缺乏,對口單位用人需求突出,在就業市場上常常十分搶手。以中國農業大學的草業科學專業爲例,在報考時由於大多數考生和家長對其不夠了解而相對“冷門”。但是這個專業依託的是國家A+學科,擁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學科實力、科研平臺,學生在升學深造、就業創業等方面都具有很大優勢,在就業市場上十分搶手。

3

專業選擇本質上是能力、意願與職業之間的匹配,填報專業應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

“讀大學的價值在於幫助學生建立獨立自主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會思考、能創造,能夠在提升自我中逐漸認識和拓展未來的發展之路。進入大學以後,學生一定可以、也一定需要超越原本所選所學專業的‘冷熱’。大學專業的選擇確實對一個人今後的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但絕不是意義的全部。選擇任何專業,都不影響你在大學期間探索未知的世界,增長自己的見識,開闊人生的視野。”何志巍說。

她認爲,學生在報考專業的時候,一定要明白專業的“冷熱”可能適合別人,但不一定適合自己。在進行志願填報的時候,不要先考慮專業的“冷熱”,而應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個人愛好、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結合國家發展趨勢,科學地作出選擇,纔可能找到適合於自己的專業。“提升面向未來、擁抱未來的能力,不僅是每一個學生要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大學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金柏江表示,目前,各高校基本走上了大類招生培養之路。所謂大類招生培養,通常是指學生在進入大學後的1~2年時間內通過專業大類的通識培養,初步瞭解所在大類、所屬學科的大致內涵,在此基礎之上,學生逐漸發現自己最感興趣的專業方向。大類招生培養,推遲了學生實際選擇專業的時間,從高考錄取時直接進入專業,轉變爲進入大學學習一段時間後再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選擇專業的盲目性。除了轉專業以外,學生還可以通過雙學位、輔修、微專業等制度,對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多加了解,在不斷嘗試中,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他提醒,考生選擇時要充分考慮該所大學的學科專業構成,是否有寬鬆的轉專業政策,是否有足夠豐富的複合學習機會,是否能夠提供充分發展可能。

“專業選擇本質上是能力、意願與職業之間的匹配。從理想的角度看,應儘量摒棄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選擇擅長且喜歡的專業更有利於發展天賦才華,也更容易取得成就。實際上專業‘冷熱’對個人是相對的,適合的纔是最好的,熱門專業競爭很激烈,在冷門行業如果做得好,收入和價值感也不一定比熱門專業差。另外,學業規劃應從長計議。從長期看,在本科階段選擇基礎學科,在研究生階段選擇應用型和職業性學科,更容易形成基礎寬厚、專業精深的知識與能力結構,更有利於未來長遠發展。”喬錦忠說。

高考報志願,是一門大學問

考生與家長不僅要做好技術層面的基礎工作

還需要在“學校與區域”

“興趣與就業”“專業與職業”等方面

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1

關注個人專長與學校及專業匹配度

學生提問:高考報志願,學校與城市,哪個更重要?

華東政法大學中國法治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萬圓:這個問題之所以成爲一個選擇難題,其隱含前提是考生目前比較心儀且夠條件報考的幾所學校辦學水平屬於同一層次,比如說都是“雙一流”建設高校或都是“地方高水平大學”。如果學校辦學水平有明顯差距,則不難選擇,應優先考慮學校而非城市。畢竟,無論是位於哪個城市,一所辦學水平更高的學校,其綜合實力、社會聲譽、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生源素質、發展平臺等等整體而言均爲更佳。例如,名校一般擁有更雄厚的師資隊伍和更先進的教學設備,相對於一般學校,能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與氛圍。又如,名校具有更高的聲望和社會認可度,其畢業生通常更能夠獲得就業市場的青睞,並更容易在職業發展上獲得更多機會。

如果是在同一層次的學校中選擇,即學校整體實力差距較小,那麼根據城市性質又分爲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學校所在的城市發展水平不在同一層次,比如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的區別,則應優先考慮城市因素。畢竟,經濟發展實力和現代化程度更高的城市有更爲豐富的科教、文化和社交資源,有助於學生增長見識、拓寬社交圈。同時,一線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相對多元,能爲學生提供更多樣化、更公平的實習實踐和就業機會。另外,學生也無需擔憂大城市花費高的問題,我國高校學雜費基本一致且較低,對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也較爲完善,而且一線城市可能有更多的勤工助學與兼職機會。

第二種情況是,同一層次學校所在城市發展水平也屬於同一層次,只是位於不同地域。這種情況相對複雜,是真正的選擇難題。一方面,考生要考慮個人因素,包括對學校的偏好,比如對某所學校更有興趣或者更傾向綜合型大學;對地域的偏好,比如喜歡天氣適宜的城市;家庭需求,比如需要兼顧照顧家人等等。另一方面,應重點考慮個人專長、志向與學校及其所設專業的匹配度,以借力學校平臺發揮所長。如果有明確擅長或未來想要從事的專業方向,則應報考在這一方向更具辦學優勢的學校,不論其在哪座城市。如果在高考之前,就有過上大學先修課程、進入大學實驗室體驗等大中學銜接教育經歷,則更易於明確匹配度。另外,從目前的教育發展趨勢來看,考研人數日益增多,學生對於提升自我的訴求愈加強烈,因此本科教育往往只是起點,在學校與地域之間做選擇時,考生也應將學業規劃納入填報志願的整體考量之中。

高考前義烏中學老師指導學生。

2

別被部分專業名字所“迷惑”

學生提問:選專業,應該選興趣所在,還是發展前景更好的?

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朱忠琴:根據興趣還是專業發展前景選專業,是每一位考生及家長都會糾結的問題,也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

專業的選擇涉及學生的興趣,以及興趣與能力、就業前景之間的關係。首先,大家要弄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興趣”。在《光明日報》教育實踐版上週組織的討論中,就提及了這一話題,我在這裡不再贅述。但我想特別強調的一點是,部分學生會被部分專業的名字“迷惑”,似是而非地想象這些專業所通往的職業前景,產生填報興趣。如有的學生看到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會認爲該專業是從事臨牀醫學研究或高端醫學問題研究,覺得這個專業有趣、有前途。而實際上,該專業是個工學專業,需要學習數學、物理、電子電路等課程,就業方向多與醫療器械相關,與學生想象相差較遠。這種由專業名字而產生的興趣,往往只是表面興趣,並非長久熱愛、願意爲之持續投入的真正志趣。

其次,要看清學生興趣與能力之間的關係。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有一些職業對從業者提出了較高要求。如旅遊管理專業並非去全國各地免費旅遊,如果畢業後從事導遊職業,則要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以及經常性外出帶團的能力等。爲了避免根據“表面興趣”選擇專業,考生在填報專業時須全面瞭解該專業的實際情況,並從該專業就業時的能力要求倒推,分析自己是否適合這一專業。

最後,要理解興趣與就業前景之間的關係。近些年來,大數據、電子信息工程等成爲“熱門”專業,也被諸多考生和家長當成發展前景廣闊的選項。實際上,我們無法絕對化地定義哪個專業發展前景好、哪個專業發展前景差。能否獲得好的發展機會,與自身的綜合素質、專業學習等都有關聯。任何一個專業,哪怕是不被人們看好的專業,只要學有所成,也會有好的發展前景。相反,哪怕是就業緊俏、受市場熱捧的專業,如果不感興趣或者學業不精,也無法獲得較好的發展。

因此,在填報志願時,如果興趣、學科特長與就業前景好的專業相匹配,則可避免過多糾結。如若無法匹配,在選擇專業時需要追問自己兩個問題——一是思考自己對想報考專業的主幹課程是否感興趣,自己是否願意學、有能力學。二是思考憑藉自身素質,通過本科學習能否具備相應專業的職業能力。想明白這些問題,考生纔可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3

轉專業有政策需慎重

學生提問:如果發現自己不喜歡所選專業,入學後還能換專業嗎?專業選擇是不是決定了我未來的就業方向?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研究員薛新龍:有些考生在被高校錄取後發現所學專業並不適合自己,或者存在其他原因希望重新選擇專業,針對這種情況,多數高校和院系都有明確的轉專業政策。但是,有意向轉專業的考生需要注意:一是不同高校和院系的轉專業政策存在較大差別,對於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次數、操作流程和考覈要求等具體規定不盡一致,因此有轉專業規劃的考生需要儘早熟知想要轉入專業的相關信息;二是轉專業要慎重,不能盲目追求“熱門”,專業的“冷門”與“熱門”,主要考量依據是市場需求和就業形勢,隨着經濟社會和產業結構的變遷,人才需求和就業格局也會發生變化,轉向“熱門”專業並不一定能帶來預期的高收益。

專業選擇是不是決定了就業方向?在我看來,多數本科專業確實與未來就業方向存在聯繫,選擇了某一個專業可能對應着某些潛在職業發展路徑。但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情況並不絕對,由於不同類型的本科專業與職業崗位的相關性存在較大區別,無法一概而論。例如,近年來,隨着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一些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其畢業生遍佈多個行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的畢業生,可能在互聯網、金融、醫療等不同行業從事程序開發、數據分析等工作;傳統專業的學生,在紮實掌握本專業理論知識或實踐技能的基礎上,也能通過專業輔修、深造或繼續學習等方式,將專業所學與未來就業目標崗位的知識技能需求有機融合,進一步成長爲就業市場所“追捧”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

最後,我還想補充一句,人生是一個持續努力、不斷學習和進取的過程,高考志願填報說到底只是人生諸多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大學的專業選擇並不能完全限制人一生的職業方向。個人的意志品質與綜合素養纔是未來發展的堅實保障。所以,無論做出什麼樣的專業選擇,都不能放棄努力,要實實在在地提升自己。應以大學的專業學習爲起點,從學習習慣、學習技巧等方面打好終身學習的基礎,將個人全面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融入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大潮之中。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已經爲孩子做出了儘可能大的努力,

選定專業判準方向,還沒方向?

上本站高考智願

本站高考智願2.0,更懂你的智能推薦系統,選對志願,過好人生!

更精準、更便捷、更貼心,給考生和家長提供一對一式的志願填報建議。

六大新增功能,助力中國考生學業規劃——

1、更科學的智能推薦:基於往年大數據科學測算,擇優遴選,志願表合理排序,用好高考每一分

2、1對1訂製升學規劃:大學+專業+城市3大填報路徑,根據考生需求,靈活制定個性化報考方案

3、合理定位專業方向:行業意向、興趣愛好兩大維度助考生認知自我,依據選擇結果推薦最適合專業

4、錄取概率測算分析:以近三年數據爲基礎,創新算法模型,提升預測準確性和合理性,規避扎堆填報風險

5、大學專業多維對比:基於填報需求的院校專業詳情展示,提供全方位資料對比,找大學選專業不再盲目

6、便捷獲取招錄數據:歷年數據橫向對比,招生錄取形勢波動一目瞭然

來源:教育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