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期待 馬英九扮兩岸調解人
馬英九(右)在孫中山故居「天下爲公」牆邊合影。記者廖士鋒/攝影
馬前總統再度訪陸,各界普遍認爲有助緩和兩岸緊張,或亦寄望此行有利賴清德五二○就職氛圍。對比過去被看成「票房毒藥」,如今馬以私人名義及一介民間人士身分登陸,竟被國人賦與高度期待,除不得不承認「馬英九現象」特殊性外,也讓人進而深思:今後如何「定性」馬在兩岸間可能扮演角色與所能發揮功能。
從法的觀點,設若兩岸執政當局爲爭端當事人,則從中穿梭化解的第三者,依功能概可分成「代理人」、「居間人」、「調解人」三種。
「代理人」爲接受當事人授權協商,談判效力及於當事人,類似現海基、海協會。「居間人」系擔任當事人間媒介,傳遞正確訊息,防止誤會,類似過去的兩岸密使。「調解人」則是藉專業經驗,公正效率的調停,避免雙方利用非理性的方式解決糾紛。
以朝野嚴重對立、缺乏互信,且看待九二共識態度南轅北轍的現狀,短期內欲使馬前總統發揮「代理人」、「居間人」功能幾無可能。惟若參照以下報導:趙少康盼馬接手連戰成兩岸溝通橋樑、蘇起樂見二次馬習會同時達成對兩岸與美中關係雙正面效果,加以國內預期馬赴陸起到降溫兩岸效果。顯然由馬以卸任元首之尊,今後在兩岸間扮演「調解人」角色,符合藍營與民意需求。
但不諱言說,馬前總統畢竟已卸任八年,又無公、黨職在身,政治影響力不易延續。任內曾創造和平紅利政績,幾乎被當前臺海兵兇戰危沖蝕殆盡。其所推九二共識內涵,與「兩岸都屬中華民國」論述,漸難獲年輕人理解接受。甚連國民黨內亦不無雜音。另若習近平此番與馬重逢,僅限縮界定在「老友敘舊」,縱接待規格再高,預料北京對臺強硬政策也不致有所改變。
面對馬前總統的能量與人氣魅力遞減,恐難持續勝任調解人的現實,完成訪陸與馬習二會後續,支持者該認真思考:如何珍惜善用此維繫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寶貴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