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耀明釦問自我 藉小說自勉
甘耀明(右)與朱和之重返空難現場,尋獲美軍B24轟炸機的50機槍。(沙力浪提供)
1945年9月10日,一架滿載美軍戰俘,由沖繩要飛往馬尼拉的美軍軍機,卻因颱風而意外墜毀於臺灣,時值二戰日本宣佈投降後,臺灣的地面部隊集結了日本警方、布農、阿美、平埔、漢人等組成了搜救隊,這史稱「三叉山事件」中,機上26人全部罹難,搜救前隊26人僅1人生還。既是空難又是山難的龐大歷史事件,成爲小說家甘耀明新作《成爲真正的人》(寶瓶文化出版)。
三叉山事件 小說氣味濃
2004年初登嘉明湖的小說家甘耀明,寫作的「小說雷達」便讓他直覺「三叉山事件」充滿了小說氣味,以長達17年的時間蒐集資料並「讓故事在檔案夾中,開始長成它想長成的樣子」。爲了蒐集資料他大量採訪研究,「包括從美方資料確知這架飛機爲何會落在臺灣,採訪了當年參與搜救的日警後代,以及臺灣救難人員的後代」。
龐大的第一手史料,一些小說中延伸而無法呈現的細節,甘耀明甚至在臉書成立「成爲真正的人粉專」逐步分享,他笑稱:「現在分享出來的其實還不到所有歷史資料的二分之一」故事外的歷史細節,又是諸多精彩的故事。
雖然歷史背景巨大,但《成爲真正的人》的核心並不在於還原歷史或成爲報導研究之作。作爲小說,甘耀明透過主人公哈魯牧特所展開的人生,有年少時與摯友抱着棒球夢,一心想打入甲子園,有着舒爽的風、燦爛的陽光、歡呼的球場、彼此身上的汗味和菸草味。也有着參與搜救時所見掛在冷杉林上,臉膛發黑,腫脹且白蛆落下,鳥羣啄食的屍體。
「minBunnun是布農語『變成人』的意思。」帶着摯友在戰爭中死亡的悲哀,棒球夢的失落,在搜救過程中也經歷膽怯、遲疑,搖擺的青年哈魯牧特,在美、日、布農等不同族羣間被不同的文化、思維所衝擊,最終如何「成爲真正的人」尋回自己的過程,纔是甘耀明《成爲真正的人》所要刻畫的,他說:「不論每個個體在大環境中很能適應或經歷挫折,去真正面對自己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儘管以三叉山事件爲背景,讀者即便不清楚始末,仍能進入小說角色得到共感經驗。
由於年代久遠,三叉山事件儼然成爲山嶽傳奇,也有太多的留白和不可考,甘耀明繼2004年初訪嘉明湖後,2018至2019年間,又與作家朱和之、沙力浪組成考察隊重返空難現場,「我比對了美軍這臺B24的機型、配備與殘駭散落的位置,去推敲當時的情境」一路查訪的過程中,也在不經意間發現機槍、飛機散落而經高溫壓擠變形的鋁塊等,對甘耀明而言,此次考察亦是一場震撼與完成。
以「二戰結束,怎麼死亡沒結束」爲小說的起點;以「今生今世,哈魯牧特活到老,負責傳遞這些英雄事蹟」作終,在與天,與地,與自己的拚博中,甘耀明說:「這世上沒有英雄,只有找回尊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