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民粹健保 翻轉醫界「直美潮」
近日有關醫學系畢業生不接受專科訓練,直接進入醫美診所執業的「直美潮」,引起醫界與媒體的注目與評論。昨日民意論壇也刊登一篇「直美潮 錯在醫療體系崩壞」,其論點筆者十分認同。
國人普遍感到滿意的健保體系,已經演變成「民粹」傑作。因爲大多數沒有生重病的國民,以省下不是太多的醫療費用爲樂,但也因爲許多小病的診治,累積起來消耗大多數健保資源,讓真正罹患「急重罕難」病症的少數病人與家庭,面臨與沒有健保時期同樣「病不起」的感嘆。而專門協助這些少數病患的大型醫院,則因爲資源不足,工作人員錢少事多,紛紛唱起「不如歸去」曲,這就是目前的敗相。
「急重罕難」病症,會讓人傾家蕩產,但只發生在少數的個人身上,健保資源不着重在此,反而讓大多數感冒、痠痛、失眠等輕症的國民,以區區省下數百元醫療費用而感恩,這就是「民粹健保」。要解決這個問題,又不要大幅增加保費,有兩個方向必須努力:
一、保大不保小。許多國家都有健保自付額的規定,在美國,許多健保計劃規定一年內醫療費用在兩萬美金(甚至更高)以下完全自付,超過的話,健保公司纔開始幫忙。許多比較輕的病症,病人會自費買藥,或者簡單的醫療器材來處理,這不但養成一般民衆照顧自己健康的習慣,也可以省下大筆費用,讓健保資源可以真正用來幫助「急重罕難」病症的患者。
如果我們也規定每次看診總費用在一定數額以下全部自付(例如一千或一千五百元),或者每年總醫療費用到達三萬至五萬以上,健保才介入幫忙,應該可以有效減少輕症浪費健保資源的問題。當然,真正貧窮的民衆,已經有福保等機制協助,理論上也不致造成他們的困擾。
二、落實轉診制度。在德、加、美等國家,沒有轉診是不能到大醫院看診的。在臺灣,因爲醫學中心名醫每個診次看診量過大,看了許多診所也能處理的病患,這就讓大醫院工作人員過度疲勞,讓不想賣肝的年輕醫護人員「直美」去了。
理論上,醫學中心的醫師們,應該看人數不多,由基層或小醫院轉介過來的「急重罕難」病人,很仔細的問診、檢查,並且與病人討論,作爲年輕醫師或學生的榜樣。
要做到這樣,勢必要大幅提高醫學中心每個門診人次的給付,並且讓服務量不會過大。而目前到中心看診,只比到診所多幾百元的差別,對大多數都會區的民衆,根本數額太小,毫無改變大家就醫習慣的誘因。
筆者認爲,要讓分級醫療落實,大幅提高醫學中心與診所的給付差距,甚至高達五倍都有必要,而民衆不經轉診,直接到中心掛號,費用要差到每個診次兩三千元以上,才能生效。
要做到上述兩個重大改革,醫界與衛生主管單位就要協力,積極教育民衆,並且設計好相關配套措施及改革途徑。
如此的改革,當然會讓基層診所的健保給付降低,可是如果會到診所看診的病人,在費用不超過額度的範圍內,完全自付,毫無健保點值過低,以及被無理核扣的壓力,對基層醫師未嘗不是好事。
這些改革落實,可能許多診所醫師會考慮回到醫院工作,醫院端也可以擇優選取適當有經驗的好醫師,大醫院五大皆空的慘況,應該就會得到解決。
健保的困境,沒有大刀闊斧的改變,只怕直美潮所顯現的醫療崩壞,只會愈來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