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供給增添餐飲業發展活力

餐飲業是促消費、惠民生、穩就業的重要領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達2.6萬億元,同比增長7.9%,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的同比增速,展現出較強的發展活力。

當前,我國餐飲業連鎖化、品牌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連鎖化率從2018年的12%提升至2023年的21%;一批餐飲品牌如瑞幸咖啡、肯德基、喜茶等高速發展,加快拓店速度,大力下沉。同時,以蜜雪冰城、呷哺呷哺、甜啦啦等餐飲品牌爲代表,掀起“中餐出海潮”,餐飲企業加快數字化改造,通過在線預訂、移動支付、智能點餐、數據分析等提升運營效率,通過線上點餐、外賣配送等方式拓展服務渠道。餐飲企業還積極創新經營模式,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營銷活動、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等吸引顧客,進一步激活不同收入羣體的消費需求,推動細分領域如健康餐飲、快餐簡餐、預製菜等增長。

與此同時,餐飲消費的新動能表現強勁。假日消費帶動效果明顯,今年上半年,在元旦、春節、“五一”、端午節等節日帶動下,餐飲業“假期效應”與“假期首日效應”進一步凸顯。各地文旅與餐飲深度融合,如甘肅天水麻辣燙“吃貨節”、浙江“百縣千碗”非遺美食遊,向遊客展示了多元飲食文化,豐富了美食旅遊消費場景和產品供給,形成消費新動能。

也要看到,當前我國餐飲業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和障礙。例如,市場結構過於分散,家庭作坊式的生產依然普遍,數量多、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餐飲連鎖化率相對較低,區域品牌、地方品牌居多,全國性品牌少,使得行業難以提升標準化程度、發揮生產規模效應、減少交易成本;餐飲企業數字化能力不足,在數字管理和決策、組織改造、線上線下渠道融合、平臺合作等方面有待提升;企業發展模式創新仍然不夠,一些餐飲企業爲了快速進入市場,選擇模仿行業內的成功模式,導致產品和服務逐漸趨同,還有部分餐飲企業無法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使門店面臨較大經營壓力;成本壓力不斷加劇。對此,應針對性穩妥施策。

一方面,降低企業發展成本。維護好公平競爭的市場和良性循環的營商環境,爲大大小小的餐飲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土壤。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連鎖經營,以規模化發展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時避免大型連鎖餐飲企業過度擴張導致的規模不經濟。支持發展“數字+餐飲”,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及智能設備的研發與應用來降低管理成本。

另一方面,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支持餐飲技能培訓,從專業設置、校企合作、勞務品牌、技能競賽等方面加強餐飲人才培養。繼續培育餐飲消費熱點,鼓勵餐飲與商貿、文旅融合發展,支持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旅遊休閒街區培育區域特色美食品牌,培育、認定一批中華美食街區,打造“美食名鎮”“美食名村”,提升從業者獲得感。依法查處餐飲領域不公平競爭、侵犯消費者權益等違規行爲,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推廣節能減排技術,支持綠色餐飲發展。

此外,提升餐飲業產品品質。實施地域餐飲品牌培育工程,加強對老字號餐飲品牌、飲食類非遺項目的宣傳和保護,支持小吃企業品牌化、標準化發展,建立健全預製菜、小吃製作、原輔料種養、門店建設等標準。支持企業創新經營模式,鼓勵發展鄉村休閒餐飲。優化餐飲供給格局,支持社區設立早餐店、老年食堂等餐飲網點。創新餐飲消費場景,支持打造特色主題餐廳,支持餐飲企業與直播、電商、社交點評等平臺合作拓展線上消費場景。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