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遇上現代設計:天津“非遺跨界設計” 變身高級定製
中新社天津6月27日電 題:非遺遇上現代設計:天津“非遺跨界設計” 變身高級定製
作者 楊子煬
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土”“高冷”“不實用”。27日,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舉辦的中國建築科學大會暨綠色智慧建築博覽會上的“津品非遺”展區,記者發現楊柳青年畫團扇、金銀錯飾品、麥秸畫浮雕畫、寧氏漆藝碗具、田氏卯榫微縮木藝、無同竹編茶器花器等這些來自天津的“非遺跨界設計”,卻讓前來觀展的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傳統的非遺加上現代設計,也能變身高級定製。
來自天津市津南區辛莊鎮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孫人娜,自幼隨父親學習金銀錯,先後又師承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張守順、中國第一代工藝美術大師玉雕金銀錯第一人馬進貴學習,經過二十幾年潛心鑽研,成爲玉器金銀錯技藝的傳承人。
據孫人娜介紹,金銀錯是一種有千餘年曆史的金屬細工裝飾技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玉器金銀錯技藝則是在清朝大盛,其後逐漸失傳。金銀錯工藝的金、銀絲全部是純手工打、壓嵌入器物,不能用任何粘貼劑,所以既要圖案線條流暢,又要開槽精度準確,鑲嵌平整,對絲無痕。一道工序有誤,都不可能完成。此次參展,孫人娜帶來的是定製款和田玉金銀錯首飾。孫人娜說:“現在所有的和田玉金銀錯我們可以根據需求進行私人訂製一物一款。”
楊柳青木板年畫始創於明朝崇禎年間,在清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間達到最盛。楊柳青木版年畫繼承了中國古代繪畫的藝術傳統,採用木版套印與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分爲勾、刻、印、繪、裱五大工序。康乾盛世的繁榮、運河通航的發達、南北文化的交融,使得楊柳青年畫兼收幷蓄、海納百川。2006年,楊柳青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面對高科技3D打印浪潮的衝擊,一批匠人開始爲楊柳青年畫的創新與發展努力探索。
今年71歲的霍慶順是霍氏楊柳青木板年畫第六代傳人,據霍慶順介紹,他的兒子和孫女仍然在繼續傳承和創新發展楊柳青木板年畫。此次參展,霍慶順帶來了有楊柳青年畫元素的絲網團扇、裝飾畫、文化衫、明信片等文創產品。
榫卯結構是中國古建築獨特的一種木工技藝,榫,剡木入竅;卯,以虛入盈。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也叫榫眼、榫槽。田樹豹出生在木匠世家,受家庭影響,15歲開始從事木匠,工作至今已40餘年。現爲天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田氏傳統木匠技藝”第四代傳承人。
據田樹豹介紹,此次參展中國建築科學大會,他帶來了自己的卯榫微縮木藝,他的微縮木藝沒有一顆釘子,全部由榫卯契合而成,凸出來的榫頭和凹進去的卯眼扣在一起,兩塊木頭就會緊緊地相和,嚴絲合縫,而一件作品中無數的榫卯組合在一起,便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而也正是這種細微的平衡使田樹豹的作品雖然體積縮小卻依舊不影響它的功能。田樹豹希望讓更多人瞭解這些凝聚了中國古人智慧的卯榫木結構工藝,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喜歡木結構工藝,讓更多的年輕人品味木工藝的古樸,並把這門傳統工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