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秸稈”變身“致富草”

玉米喜豐收,金黃糧滿倉。近日,記者走進碭山縣趙屯鎮呂集村的玉米地,只見玉米已採收完畢,只留下滿地玉米秸稈。一臺大型秸稈收割機正在作業,將一排排玉米秸稈捲入機器粉碎後,傳輸到運輸車,運往養殖場。

“之前玉米收穫後秸稈不好處理,現在縣裡養殖企業直接來地頭回收秸稈,我們不僅不用掏錢處理秸稈,還能賣秸稈賺錢。”村裡的種植大戶李傑對記者說。

玉米秸稈粉碎髮酵後,可變爲多汁、適口性好的粗飼料,具有“草罐頭”的美譽,是肉牛的主要飼料之一。玉米秸稈加工成飼料,從源頭上解決了焚燒玉米秸稈帶來的污染問題,還能讓玉米種植戶增加收入,幫助肉牛養殖戶降低養殖成本,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這段時間,我們天天到地裡收玉米秸稈,今年預計回收玉米秸稈1000噸以上。”碭山縣博碩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曹廣強說。

與此同時,在碭山縣毅豐養殖場的飼料車間,負責人崔慶在攪拌發酵好的玉米秸稈。棚內的奶牛個個膘肥體壯,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飼料。

“我們一直用青貯玉米作飼料,每天大約消耗飼料兩噸以上。青貯玉米飼料最大程度保留了玉米秸稈的營養成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能夠提高產奶率和出肉率,而且產出的奶品質更好,肉牛的肉質也更加鮮嫩。”崔慶介紹,養殖場存欄奶牛130餘頭,肉牛100餘頭,年利用玉米秸稈1000噸以上。

秸稈變“寶”,環保增效。近年來,碭山縣大力發展玉米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形成了種養生態循環產業鏈,讓玉米秸稈成爲羣衆增收的“致富草”,也有效促進了養殖業發展。

“通過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我縣秸稈利用體系基本建成,現有秸稈綜合利用企業60家左右,建設標準化收儲中心13處,其中飼料化利用企業有30家。飼料化利用成爲秸稈‘五化’利用中的重要手段。”碭山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該縣全年糧食等農作物種植面積約98萬畝,全年秸稈可收集量36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4%左右。

“我們將緊抓‘糧改飼’項目,把青貯玉米作爲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畜牧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持續做好玉米秸稈青黃貯收尾工作。同時,及時兌現收儲補貼,促進全縣養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碭山縣畜牧獸醫水產服務中心主任劉建君說。(記者 張玉芳 通訊員 許棟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