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爲寶 一根小秸稈“鏈”起大產業
(記者 廖豔霞 通訊員 趙懷韜 丁鳳其)
觀念一變,小秸稈成就大產業。
日前,我們在湘鄉城鄉建設發展集團新建的秸稈收儲站看到,成批打捆的秸稈堆放在一起,等待着進一步處理。一旁,大型稻穀烘乾加工廠內,正用秸稈加工而成的生物質燃燒顆粒烘乾稻穀。
種植水稻、烘乾稻穀、回收秸稈、綜合利用,喂牛、做草墊、做肥料、發電……在湘鄉市,一根小小的秸稈,拉長了糧食產業鏈,爲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
湘鄉市今年早稻種植約40萬畝,一季稻15萬畝,晚稻種植40萬畝,油菜20萬畝,全年秸稈量約爲110萬噸。推進農作物秸稈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對緩解秸稈廢棄和焚燒帶來的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問題,推進環境保護和耕地質量提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
今年年初,湘鄉市由城鄉建設集團統籌,從秸稈資源、收儲點分佈、秸稈綜合利用方式等方面展開調研,制定《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分飼料化利用、飼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利用兩個階段,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
根據《方案》要求,湘鄉市在建設有23處秸稈中心收儲點及臨時收儲點的基礎上,由城鄉集團投資、建設了可存儲1萬噸秸稈的大型鋼結構堆場,從省內調配大型打捆機,待稻穀收割、秸稈晾曬後,將秸稈收集搬運,存儲到堆場,由城鄉集團統一加工打包、銷售。
“目前,我們主要是與湖南常德德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內大型畜牧企業合作生產飼料。”湘鄉城鄉建設集團副總經理劉永平博士介紹,明年計劃投入約1900萬元,建設湘鄉快速處理秸稈及禽畜糞污循環農業項目,採用快速成肥技術,對秸稈肥料化利用,預計年產有機肥10萬噸。肥料廠將與生物燃料加工廠房合建共用,製作生物質燃燒顆粒,進行燃料化利用。
當天,湘鄉城鄉建設集團旗下企業康裕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廠房旁,秸稈成捆堆放,生產車間內,4臺烘乾機正用秸稈製作而成的生物質燃燒顆粒全自動化烘乾稻穀。“我們公司種植了4000多畝稻穀,從種植、收割、烘乾到糧食倉儲、大米加工,一條龍服務。”劉永平說,秸稈綜合利用是產業鏈中的一環,預計年產值將達到500萬元,收益50萬元。
在湘鄉市,最先探索秸稈回收、綜合利用的是湘鄉市溪泉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金偉。40歲的李金偉,2013年退伍回來後,就相中了水稻種植項目,創辦了合作社。他最先將秸稈製作成草墊,送往湘鋼等單位,後來建養牛場,飼養了20多頭牛,消耗部分秸稈,其餘的銷往婁底、漣源等地的養牛場。
“地裡產出的任何東西都要產生價值,秸稈也不例外。”李金偉介紹,合作社擁有犁田機、播種機、插秧機、秸稈打捆機等一整套農業耕作機械,秸稈的回收利用成爲其農業生產價值鏈的一部分。如今,他每年可收集秸稈960噸,除了喂牛之外,秸稈還可年增收20多萬元。
湘鄉市還充分利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將秸稈統一收集、焚燒發電。“秸稈很輕,燃燒很快,我們將秸稈按5%至10%的比例,與生活垃圾摻配,統一焚燒發電。”湘鄉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安全健康環保部副部長龐堅介紹,秸稈處置量約爲50噸/天,今年截至目前已處置約1000噸,1噸秸稈約發電300多千瓦時,不僅避免了焚燒產生環境污染,還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湘鄉市在秸稈綜合利用上,緊扣“農”字經,把秸稈利用融入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產業價值鏈,充分調動農民、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環保企業等多方積極性,使得秸稈綜合利用朝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方向發展,做到環保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