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雜糧害蟲無人機投放寄生蜂球 效率最高增10倍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中國文化大學、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及臺糖公司共同合作,開發出新式蜂球,以及無人機GPS定位投放蜂球技術,每公頃只需5到10分鐘即可精準蜂球投放工作,相較於傳統手釘蜂片效率提高6到10倍。記者李柏澔/攝影
爲利農民使用赤眼卵寄生蜂天敵防治玉米秋行軍蟲及玉米螟等害蟲,並減輕田間施用天敵之人力負擔,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中國文化大學、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及臺糖公司共同合作,開發出新式蜂球,以及無人機GPS定位投放蜂球技術,每公頃只需5到10分鐘即可精準蜂球投放工作,相較於傳統手釘蜂片效率提高6到10倍。
赤眼蜂屬的寄生蜂可用於農作物害蟲防治,臺灣在40年前即開始以赤眼卵蜂片釘在玉米葉片上防治玉米螟,寄生蜂羽化後尋找寄主的卵寄生,抑制害蟲孵化,爲良好的生物防治天敵。除了玉米螟之外,也可寄生秋行軍蟲、甘蔗螟蛾卵粒,因此可應用於玉米、甘蔗和高粱等產業上。
農業部花蓮區農改場今天舉辦「標靶治療 精準省工 無人機GPS定位投放赤眼卵寄生蜂球技術記者會」,花蓮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立表示,一般在田間施放赤眼卵蜂是利用人工將蜂片釘於玉米葉片背面中央,每隔10公尺一片蜂片,每公頃約放置121片,需花費1到2小時,團隊研發新式蜂球,球體設計易拋投,可節省人力和施用時間,且球殼材質容易被土壤分解,對環境友善。
另外,球殼上的狹縫寬度是依據赤眼卵蜂體型大小量身打造,並以雷射方式裁切,供寄生蜂羽化後由縫隙順利飛出,且避免雨水和螞蟻等外界威脅因子入侵球殼內干擾而維持極佳出蜂品質,施放後1-2天赤眼卵寄生蜂即從蜂球開始羽化飛出。
林立表示,爲使新式蜂球有效率並精準施放於大面積田區,團隊更繼續合作開發「GPS 定位投放球體裝置製造技術」,內容主要包含球體連續投放機構、GPS定位及機械驅動裝置、雲端操作平臺,爲一套可附掛於無人飛行載具的獨立裝置,且不受無人飛行載具廠牌型號限制,使用者於雲端操作平臺框選預計投放的田區範圍,系統便自動計算田區面積並規劃投放座標,並建立投放任務,蜂球投放座標時即觸發投放機構,飛手即可輕鬆達成精準且快速的大面積蜂球施放,完成田間害蟲防治工作。
林立指出,經田間試驗調查,使用本技術下每公頃只需5到10分鐘即可完成蜂球投放作業,相較於傳統手釘蜂片耗時1到2小時而言,作業效率提高6倍以上,且任務投放成功率達97%,搭配低頻度施藥及正確施用蜂球時機點可將玉米危害率減少至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