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賜/戰略變動動搖互信 中印擲石塊成山崩訊號?

印度民衆向中印衝突中喪命的士兵致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方天賜/清大通中心副教授及印度中心副主任

中印兩國邊防部隊日前在西段邊界的加勒萬河谷地區發生激烈肢體衝突,導致印方廿名軍士死亡,中方傷亡數字則尚未公開。事實上,雙方原本上週已進行談判並同意撤軍,未料仍發生流血事件。這也是繼一九七五年後,雙方軍人首次因邊境衝突而死亡,顯示雙方長期苦心經營的邊界問題已經失控

回顧歷史發展,中印在一九六二年邊界戰爭後,雙方關係就再也回不去一九五○年代「印中是兄弟」(Hindi Chini Bhai Bhai)的友好狀態。但一九九三年及一九九六年,雙方成功簽署兩個信心建立措施協議,希望在解決邊界問題前,能夠維持「實際控制線」現狀。爲降低軍事衝突,雙方承諾不使用武力威脅對方具體措施還包括設定十公里軍機禁航區,及二公里內不得開槍等措施。所以纔會出現兩個核子大國的部隊以石頭棍棒攻擊對方,這種看似街頭混混打架的場景

然而,中印邊防部隊在二○一七年夏天於洞朗地區對峙長達七十三天,即顯示原有機制已無法有效管理類似邊界衝突。兩國領導人因此在二○一八年於武漢會晤,協調出以大局爲重的「龍象共舞精神。但中印邊界的安全管理機制,近來隨着兩個地緣戰略板塊位移,裂縫進一步擴大。

▲中印雙方個傷亡數十人,成50年來最嚴重的中印邊境衝突。(圖/路透社

第一個變動的小板塊,源自印度去年八月取消喀什米爾自治。外界較少注意到的是,印度不僅取消喀什米爾自治,還將拉達克地區從喀什米爾分離出來成爲中央轄區。拉達克就是與中印邊界爭議地區接壤之地,包括此次爭議的加勒萬河谷。拉達克改制後,印度中央不需透過地方政府便能直接管控當地,進而強化當地的軍事和基礎建設。中國當時不但提出抗議,甚至還想訴諸安理會介入喀什米爾問題。

第二個更大的板塊變動,來自印太地區的戰略重組。川普政府推動印太戰略後,希望聯合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合作來箝制中國的戰略擴張。印度雖未全然附和印太戰略,但今年一月接待川普總統來訪,建立「全面性全球戰略伙伴關係」;六月初與澳洲總理莫里森進行視訊峰會,建立「全面性戰略伙伴關係」。加上原有的日印「特別戰略及全球夥伴關係」,印度已與印太戰略的另外三角構建起夥伴網絡,不免引發中國的疑慮。

上述兩個板塊變動,不僅動搖中印原已薄弱的互信,更讓「武漢精神」煙消雲散。雙方都擔心對方改變現狀,刻意擺出寸土不讓的對抗姿態,丟石頭鬧劇便成了悲劇。

中印若想維持穩定關係,當務之急應先降溫,以避免激化彼此的民族主義情緒。另一方面,則需要擘畫升級版的信心建立措施,例如在爭議地點設置非巡邏區等,以避免兩軍直接衝突或片面改變現況。否則,兩邊軍士互擲的石塊,或許就是山崩前的訊號

熱門推薦》

►宋兆文/中印武裝衝突不致引發兩國全面開戰

►周天瑋/地攤經濟信號預示美中戰略變化(上)

趙春山/川普說美國不當「世界警察」,當真?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聯合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