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從實際出發
(原標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從實際出發)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爲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瞭方向。
因地制宜,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務實選擇。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各不相同。青海有大量鹽湖,用先進技術高效提取鹽湖中的鋰資源,可推動鹽湖開發與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融合發展。海南地處熱帶,五指山以南區域冬季氣溫超16攝氏度,爲現代農業育種提供了“天然大溫室”。長三角地區產業基礎雄厚、人才資源足、科教實力強、營商環境好,有實力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只有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差異化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讓每個地區都各展所長、優勢互補,贏得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權。
需要注意的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並不是傳統經驗裡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也就是說,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片水,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方法要與時俱進,要創新發展,要提質升級。
要以科技創新爲引領。升級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引領。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科技創新越來越顯現出核心要素的作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要在依據本地稟賦確定發展重點方向的基礎上,努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並建立以企業爲主導、需求爲牽引、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的“共融共舞”。
要以實體經濟爲支撐。實體經濟是直接創造社會財富的經濟活動,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新質生產力不是空中樓閣,需厚植實體經濟根基,根深才能葉茂。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是不少地方的特色產業,對當地的經濟基礎、民生就業等起着穩定器作用。各地要堅持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融合發展,以技改和數字化爲抓手,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淘汰落後產能,方能做到穩中求進。
要以深化改革爲動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於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各地必須搶抓機遇,靠改革贏得先機。要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要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要針對各地發展中遇到的具體難點來深化改革,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落子在“實”,特點在“新”,關鍵在“優”。各地要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挖掘區位優勢,培育各具特色的先進產業集羣,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