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房間一幕讓我泣不成聲:多少父母,活成了“傲慢的大人
最近刷到了這樣一則視頻:
某天,博主@打雷轟隆隆推開兒子的房門,映入眼簾的一幕幾乎讓她崩潰。
只見房間中一片狼藉,書和玩具凌亂地散落在地上,看起來雜亂無章。
博主心煩意亂,幾乎要對兒子發火了。
然而當她蹲下身子,準備整理時,眼前的一幕卻讓她大吃一驚。
用低位視角觀察周圍,亂糟糟的房間彷彿變成了另一個世界。
看似散亂的積木,像是兒子好不容易搭建好的火車站;
機器人玩偶正站在鋼琴前,準備演奏美妙的音樂;
拖車背後,是一連串小汽車;
五彩斑斕的盒子,則是一場雨後彩虹……
博主這才意識到:
這個在大人眼中雜亂的房間,卻是兒子的童年世界,是屬於他的小小宇宙。
博主原本煩躁的心變得柔軟且充滿歉疚,她感慨道:
“當你感到疲憊、壓力重重時,試着蹲下來,站在孩子的高度,重新看看這個世界。”
看完視頻,我不由陷入沉思。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好像總是下意識地吼他、罵他,批評他。
卻從沒想過蹲下來問問他,爲什麼這麼做。
這何嘗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傲慢?
兒子小時候,我有陣子因爲工作變動顧不上家裡,託孩子的爺爺奶奶負責他的晚餐。
然而,因爲兒子挑食的問題,家裡一到飯點準保要鬧得雞飛狗跳。
兩個老人每天追着喂、哄着喂,可兒子還是毫不領情。
到頭來,好好的一盤菜,地上撒了三分之一,桌上掉了三分之一,大人和孩子的身上沾了三分之一,兒子真正吃到嘴裡的也就那麼三五口。
有一回,我去接孩子,正好趕上他們吃晚飯,兒子又挑挑揀揀不願意吃。
老人急了,批評道:“這孩子真是被慣壞了,啥好吃的都不愛吃,一點也不聽話。”
兒子聽完,委屈得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低着頭一言不發扒拉着碗裡的白米飯。
一開始,我也覺得是兒子嘴太刁。
畢竟,老倆口爲了給兒子做飯,的確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每天一大早就去早市買最新鮮的食材,回家以後,清蒸、紅燒、燉煮、涼拌……換着花樣做。
直到後來,我看到大V@荀夜羽發了一則微博,裡面提到了三件事:
一是小孩在飛機上哭鬧,並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氣壓變化導致孩子耳鳴、耳痛。
正確的做法不是打他、罵他,而是給他準備一些小零食,讓孩子通過咀嚼、吞嚥緩解不適。
二是孩子一洗澡就哭鬧,不是故意跟大人對着幹。
而是因爲對大人來說舒適的溫度,對皮膚嬌嫩的孩子而言實在是太燙了,大人覺得力道剛好的搓澡,也讓孩子覺得疼痛難忍。
三是很多小孩子挑食,也不是因爲他們被慣壞了。
而是小孩的味覺還沒有發育完全,不少食物在大人和孩子的口中,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我們覺得蔥薑蒜可以鮮香提味,但對孩子來說卻是洪水猛獸。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是我冤枉了兒子。
家裡老人口味重,做菜少不了辣椒、花椒,哪怕是做湯也會放生薑、胡椒粉,對兒子來說,實在過於辛辣刺激。
我不禁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句話:大人的世界,全是屁股。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以過來人自居,忽略孩子的感受。
而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關閉心門,再也不願和父母互動溝通。
曾有一位媽媽在網上發帖求助。
有一天,女兒難得帶學校的朋友回家玩。
媽媽很高興,熱情地留孩子的朋友在家吃飯。
沒想到,把朋友送走後,女兒的臉卻一下子垮了下來說:
“擡高別人貶低我,有意思嗎?別的家長怎麼不這樣?就你一直說我一直說我!我之前那麼久不帶朋友回來不就這個原因嗎?”
說罷,女兒把臥室的門一關,再也不理她了。
媽媽很納悶,後來纔想起來,原來是飯桌上自己調侃了女兒的身材,說她長得胖。
對此,媽媽委屈地發問:“不就是開了幾句玩笑話嗎?女兒至於這麼大反應嗎?”
有個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
“不至於啊,等你孩子朋友走了,你朋友來了,你孩子說:
‘看我媽媽,一把年紀了,穿紅戴綠的,好像紅衣服能遮得住皺紋似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阿姨你家生意做的真好,不像我媽媽,她都不出去工作呢,又沒錢還做飯難吃,在家裡薰的臉都黃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就像《共情力》的作者喬拉·米卡利說的:
如果沒有共情,我們就無法相互尋求支持、鼓勵、溫存和愛。
高高在上、自以爲是的態度,只會讓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離。
韓國作者李柳南在外人看來,是受人尊敬的校長,也是業務能力超強的教師。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媽媽,卻養出了一對高中休學,自甘墮落的兒女。
不僅如此,兩個孩子看她就像看仇人一樣。
後來,李柳南《媽媽的悔過書》中寫道: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或許是因爲自己從未試圖理解過孩子,反而總覺得“像我這樣的媽媽,孩子們要去哪裡找?”
當兒子興沖沖拿着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回家時,李柳南不會誇讚,而是一盆冷水澆上來:
“語文是進步了,可數學怎麼退步了呢?你這樣的成績在名校裡,根本連中間名次都排不上。”
當女兒喜歡上漫畫時,李柳南不僅沒有支持,反而擅自搜查女兒的房間,並收走了女兒珍藏的漫畫書。
很多時候,孩子身上的問題,答案其實在父母身上。
當你覺得孩子小題大做、冷漠散漫時,不妨蹲下來,看看孩子正在面臨怎樣的處境。
問問自己,當我們身處同樣位置時,一定能做得比孩子好嗎?
《奇蹟男孩》中有一句臺詞:當你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時,同理心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作者分享過這樣一件小事。
因爲下雨,孩子的班級取消了野餐計劃。
爲此,孩子很生氣,在家裡大吼大叫。
要是以前,爸爸一定會大聲制止:“又不是我讓老天下雨的,你鬧也沒用。”
但這一次,爸爸站在兒子的角度理解地說:“寶貝我知道你很失望,期待了那麼久,現在卻去不了了。”
孩子沒有消氣,繼續抱怨:“要不因爲下雨,我明天就能出去玩了。”
爸爸也附和着:“是啊,都怪下雨,太討厭了。”
沒想到,聽到爸爸爲自己說話,孩子反而平靜下來:“沒關係,反正以後還有機會去玩。”
你看,當你對孩子少一些說教,多一些共情,看起來不可理喻的孩子,也會變得通情達理。
電影《墊底辣妹》中,就有這樣的情節。
當女兒付出了努力成績依然沒有起色,崩潰大哭時,媽媽沒有像普通父母那樣,說一些“你應該再努力一點”之類的大道理,而是溫柔地說:
“如果覺得太累了,放棄也沒有關係,你已經很努力了呀。”
當女兒不肯交出一起抽菸的朋友的名單時,她堅定地和女兒站在一邊:
“這孩子不想背叛朋友,真是好孩子,我深感自豪。”
正因有媽媽的理解和支持做後盾,原本叛逆的女兒才逐漸走上了正軌,最終如願考取了日本頂級學府。
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曾說: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才能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信任。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孩子不可理喻。
可實際上,不是孩子變好太難,而是家長太傲慢。
當我們蹲下來,傾聽孩子的聲音時,自然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很久以前,看過一張令我印象深刻的漫畫:
一對父子站在一個數字面前爭論,兒子說是9,爸爸說是6。
可他們都沒錯,是6還是9取決於他們所站的位置。
下次再準備對孩子發火前,不如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
只有真正蹲下來,你纔會知道,那個挑食、哭鬧,讓人頭疼的孩子,或許正在經歷着大人難以想象的痛苦;
只有真正蹲下來,纔會知道,那個沉默、擺爛、不思進取的孩子不是無可救藥,只是因爲被打擊了太多次。
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到每件小事對他們來說都是大事。
而作爲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看到,看到他們的困境,理解他們的無助。
和他們一起打敗問題,而不是把他們當作問題。
點個贊吧,與家長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