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着手機喊話機票就能變便宜,“突圍算法”不能總靠“土辦法”

反覆評論“機票太貴,不去了”,就能讓機票驟降2000多元?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兔兔在初次搜索機票時,發現直飛的最便宜價格也要4309元。然而,在網上學習了“機票大法”後,她決定通過反覆評論來表達對機票價格的敏感和不滿。奇蹟般地,航班價格竟然從4309元降到了1903元。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了“算法馴化”的實踐,他們在評論和點贊中積極表達自己的選擇,試圖通過自身選擇和表達建立“人設”,從而影響算法推送,爭取更多元的信息接觸,也避免被大數據“殺熟”。

隨着大衆的生活越來越依賴互聯網,如今算法已觸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許多用戶都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被算法控制,被大數據“殺熟”,花了許多冤枉錢。比如,剛在微信和朋友聊天聊到想買什麼物品,轉頭點開其他平臺便會精準看到相關物品的廣告;在平臺搜索一個新話題後,很快就收到了鋪天蓋地的相關推送;不同人訂同一航班同一艙位機票價格不同,多次瀏覽後價格上漲,會員訂酒店反而價格更貴,大數據“殺熟”現象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好的購物體驗。

算法更懂用戶,這本身並非壞事,一方面可以提升用戶體驗,基於大數據爲用戶量身定製信息和服務,還可以用於一些行業領域,深度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如果這些大量的個人信息被企業或者平臺不合理利用,就會出現算法“算計”用戶的現象。比如,大數據“殺熟”本質上就是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依據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和消費能力進行精準定價。這種“殺熟宰客”的行爲,既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也不利於行業的長遠發展。從更大範圍來說,基於用戶習慣與喜好精準推送同類信息,也容易導致信息過載、信息繭房等問題。

其實,技術本身並無好壞,算法本質上也是一種工具,關鍵還看人們如何利用它。如今年輕人已學會“用算法打敗算法”,這不僅是對自身權益的維護,更是對算法濫用現象的一種有力回擊。但“突圍算法”肯定不能總靠用戶吼這兩嗓子,還需要更精準有效的治理。

引導算法向善,平臺責無旁貸。一方面,平臺收集使用用戶數據時,要注意個人隱私的保護,不能過度收集個人信息,還應給用戶選擇權,提供關閉算法推薦服務的選項;另一方面,平臺還應尊重用戶權益,加強算法模型的透明度和可解釋性,嚴禁利用大數據“殺熟”,也不能根據用戶畫像差異化定價。

此外,還要加強外部監督,督促平臺自查自糾,對於違法違規現象要發現一起,處理一起,倒逼平臺自律。近日,國家網信辦出臺《關於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的通知》,其中就提到嚴禁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嚴禁利用用戶年齡、職業、消費水平等特徵,對相同商品實施差異化定價行爲。對此,相關部門還應建立健全常態化監督機制,落實算法治理,切實維護用戶權益。

推動算法向善,爲用戶提供更加多元、公平、合理的信息服務,這既是用戶的期待,更應是平臺的追求,在技術進步與倫理規範之間找到平衡點,用好算法,方得始終。

上游新聞評論員 龍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