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價格只有一半 達明機器人憑什麼搶下歐系車廠單?
達明機器人執行長陳尚昊(左)及董事長何世池(右)。王鬱倫攝影
一家歐系汽車零件工廠採購案,對手的機器人手臂報價只有達明機器人一半,爲何最終是達明拿下大單?董事長何世池解釋,一切是因爲10多年前評估機器人生態後,爲擺脫硬體只能不斷降價宿命,決朝「周邊」下手,提供客戶一條龍機器視覺軟硬體系統整合服務,以讓客戶整體建置成本(TC)更划算,此招也讓達明已成全球第二大協作機器人品牌。
達明26日登錄興櫃,挾廣明科技及廣達集團富爸爸光環及最純機器人股特色,市值已達345億元,掛牌第一天就超過廣明(6188)。
何世池臺大機械系畢業,去英國唸書研究的是膝關節手術機器人,對自動化機器人懷抱憧憬,回臺後,他1999年加入廣明科技,廣明當時搭上筆電超薄光碟機商機,衝上世界第一,何世池坦言,初期覺得做光碟機是高科技,15年來團隊不斷努力做垂直整合,從機構衝壓到光學鏡頭組裝都自己來,客戶開規格,廣明則拚命壓低製造成本,除了晶片什麼都做了,但「沒想到最後(光碟機)做到不見!」他回憶做到最後一年,一臺光碟機價格已經暴跌至10美元。
「以前覺得光碟片是最便宜的儲存媒體,但後來發現,再便宜也便宜不過不用錢的!」何世池指的是雲端服務產業興起,消費者紛紛把軟體檔案儲存在雲端空間,或用電子信件寄來寄去,光碟片已不具優勢。
他2010年猛然警醒,開始思考下一步,回想所學本領就是人機協作機器人,但在英國唸的醫療機器人技術市場上只有達文西機器人賺錢,服務型機器人已是紅海,何世池決專注工業利基協作機器人,併成爲業界第一家整合視覺系統機器人品牌。
看透硬體降價無回頭路,何世池在達明機器人創業時,決以品牌協作機器人出發,決心翻轉硬體代工宿命,他研究生態後發現,客戶導入機器人產線的總預算100%,其中機器人手臂成本30%,70%是整合多功能及工程師現場設定等服務成本,若達明走老路子,降低手臂成本10%,客戶只能感受總投資省3%,但達明還是新品牌,經濟規模小,定價又不易高於對手,換言之,若繼續拚價格爭取客戶採用,一開始就相當不利。
他隨後以開發有利基的多軸機器人,避開單軸戰場,整合視覺及AI系統爲目標,「客戶工廠建置自動機器人產線,周邊(夾爪、PLC可編成邏輯控制器、感測器、鏡頭、柵欄)及整合建置服務成本反而高達70%,他解決後者成本,以簡單即可設定,換線容易等方式,從更高的決勝點打敗對手。
執行長陳尚昊透露,汽車零件大廠的標案,雖然對手機器手臂報價僅是達明的一半,但對手從視覺定位、AI檢測系統開發到整合落地,每一項報價都要收費,總價比達明貴數十倍,報價單攤開來,客戶馬上能分辨,讓達明成功連攻下歐洲大陸汽車供應鏈多家大廠。
目前達明累計已經出貨1.5萬臺機器手臂,1年出貨3~4千臺,僅次於龍頭UR(約年出貨1萬支,市佔率4成),排名世界第二。其他對手還包括庫卡、遨博、節卡、艾利特,陸系機器人業者多以低價搶攻,所幸達明一開始就定位不同,是唯一整合視覺系統業者,整合度高,客戶建置成本下降,也讓達明能有48%高毛利水準。
繼率先導入視覺功能,何世池兩年前將公司重新定位爲AI -Cobot品牌商,目前客戶以半導體及車廠比例最高,半導體客戶包括輝達、三星、海力士、LG,車廠客戶包括現代、Honda、西門子、Continental、Bosch、福特及Schaeffler。
達明在廣明智慧工廠生產機器人。(聯合報系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