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滿雜物捨不得丟?也許你的「心靈」生病了,心理師揭囤積者「常見心理症狀」

習慣囤積的人們,不想整理的,也許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寄託在物品上的情感。 圖/愛心理

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嗎?

許多物品即使堆在角落用不到,卻怎麼也捨不得丟棄…

在外面看到還堪用、卻沒有人要的東西,忍不住想留住或撿回家裡…

當看到對方總是把物品堆滿房間,或是有成箱成櫃的東西沒有整理,你總是很難理解對方爲什麼不丟棄用不到的東西?

其實,習慣囤積的人們,不想整理的,也許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寄託在物品上的情感。

以下就讓我們來理解幾種常見的「囤積者心理狀態」吧!

一、想要的只能靠自己守護

成長經驗裡,無論是經歷過物質上或心理上的匱乏,讓他意識到,需要的東西只能自己想辦法爭取,「擔心麻煩他人」或者「他人是不可靠的」等信念,這都可能使內心對於無法擁有之物產生焦慮和恐懼,也相對容易着迷於「可自主控制去留」的事物,一但有機會擁有,便要不顧一切去把握。

二、心裡始終存在失落的空缺

生命裡曾有過很重要卻把握不住的事,包含無法好好道別的人、意外失去的事物等,這些關乎「失落」的議題,都會帶來強烈的情緒,但當事情發生當下,被趕着「好起來」,雖然努力振作起來,但心就像空落了一塊,始終還未被填補,那就可能像上癮一般,拼命尋求被「充滿」的感受,忍不住想投擲更多物質到內心的黑洞裡,卻怎麼也填不滿。

三、創造另一種形式的富有和安全

與其說囤積者「不想丟」,不如說他們是「想留住」。因爲,留着,是爲了相信這些物品還有價值,保護這些物品,就如同保護自己不被輕易舍下;又或是某些物品本身承載着回憶,留下它們,就像留着自己的童年、愉快的過往、或留住與某些離去之人的連結,那會帶來一種安全感,象徵「我一直擁有」、「不曾被剝奪」。

如果,好好整理物品真的很難,那麼,更需要先做的可能是「整理情感」。

適度的收藏,確實能爲自己創造「富足感」,也留下「安全感」;然而,若在未覺察情感阻塞的情形下,沒能正視內在匱乏的黑洞,而是一味的堆積外在物質,那麼過度的囤積行爲,則可能直接的影響到生活品質、環境衛生,甚至間接影響到人我關係。

當你發現身旁的人,正茫然地尋求「被充滿」的感受,這也許不只反映在囤積行爲,也可能以其他形式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常見的如:過度專注競爭、聚焦在追求成就、金錢、關係或外貌等條件,或是出現物質濫用、性愛成癮等表現。

此時,旁人的指責,會使他們更迴避去看見內心的傷,反而可能更想與親近之人拉開距離;因此好好的「理解」會是陪伴對方自我覺察的第一步。

當能好好面對內心糾結的、放不下的、渴望擁有卻求而不得的,人生纔不至於停滯,也纔有力量創造新的美好經驗。

本文轉載自《愛心理》,原文爲:囤積東西不是收藏癖!也許你只是想填補心靈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