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脈脈CEO林凡:大模型領域未現“搶人大戰”,招人邏輯完全變了
大模型熱潮之下,互聯網大廠對相關技術人才的需求也水漲船高。
據界面新聞了解,近期包括字節跳動、騰訊、螞蟻集團、百度、美團等互聯網大廠,紛紛開啓了專項招聘計劃。這些計劃主要面向2023年到2025年畢業的優秀博士生羣體,重點尋找擁有頂會頂刊論文或專利以及在國際知名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才,包括機器學習、大模型、計算機視覺、數學、統計學等方向。
大模型行業“缺人”已是不爭的事實。據脈脈高聘人才智庫統計,目前最緊缺的大模型算法崗位,人才供需比僅爲0.17,大概相當於6個崗位爭奪1個人才,同時還有云計算、數字前端工程師等多個崗位人才供需比低於0.5。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即使是人才稀缺之時,人才供需比也可達到0.25至0.33。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互聯網大廠勢必會因此開啓新一輪“搶人大戰”,要知道,移動互聯網時代曾輪番上演類似的情況。去年,作爲職場社區和求職平臺的脈脈內部也曾這樣判斷。
但“搶人大戰”並沒有實際發生,“因爲大模型行業招人的邏輯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完全不一樣了。”脈脈CEO林凡表示,
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林凡詳細講述了這一年來他對大模型行業人才需求的調研和觀察,同時對大模型未來的工作方式、組織結構的變化做了一些預測。
公司不再玩命砸錢搶人
過去幾年,很多互聯網從業者對互聯網大廠的“搶人大戰”都有非常明顯的感知,這種感知有可能來自獵頭和大廠HR持續不斷地電話“騷擾”,也可能源於公司每天幾百人排隊入職的盛況。
在短視頻平臺競爭最激烈的時期,界面新聞曾從知情人士處瞭解到一些抖音和快手爭奪技術人才的案例。比如,一名在某研究所任職的算法專家年薪爲40萬元,快手給他開出的年薪直接翻倍,而字節跳動聽聞快手給該技術專家開出的薪水後又增加了20萬元。緊接着,快手又在字節跳動薪水包的基礎上增加20萬元,最終以120萬元搶走這名技術人才。
在大模型時代,雖然技術人才的稀缺程度更高,互聯網大廠願意給大模型技術人才開出的薪資也比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技術人才平均高50%以上,但沒有公司再玩命砸錢搶人。
一方面,基座大模型公司實際需要的技術人才規模比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幅降低。
林凡表示,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大廠組建一個新業務團隊,需要的人才動輒成千上萬,因爲當時的思路是,不同的業務場景需要不同的技術團隊來完成,業務場景多就需要更多技術人員。而在大模型時代,大家解決問題的思路,已經變成通過一個基座大模型解決所有場景的問題。產品能力的提升,不再是技術團隊持續迭代和優化帶來的,而是來自於大模型本身能力的升級。
正因爲如此,基座大模型公司的技術團隊規模僅爲數百人左右,公司更願意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算力上,而不是人力上。據界面新聞了解,基座大模型公司在算力上的投入基本都是1億美元起步,算力成爲衡量基座大模型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過去大模型領域技術人才儲備不多,也沒有太多成熟技術人才可供大模型公司之間挖角。雖然人工智能在國內已發展10年以上,但不可否認的是,OpenAI技術流派過去並不佔主流。
以往人工智能的主流流派和移動互聯網解決問題的思路類似,即用不同的算法解決不同的應用場景,而不是用一個模型解決所有應用場景。相比之下,OpenAI技術流派對數學能力的要求更高,人工智能領域過去積累的算法技術人才很難快速從其他技術流派轉過來。
林凡透露,目前國內基座大模型公司搭建技術團隊的方式大多是先在行業中尋找三五個核心骨幹,執行層面的人員更多從最近幾年畢業的年輕人才中間選擇,讓他們能夠快速成長。
從各家互聯網大廠近期啓動的大模型技術人才專項招聘計劃中,界面新聞確實看到這樣的趨勢。同時,一些大廠爲了吸引優秀博士畢業生加入,特意強調自己配備的頂尖導師團隊。比如,字節跳動“Top Seed人才計劃”配備了豆包大模型視覺基礎研究團隊負責人馮佳時、大語言模型研究團隊負責人王明軒等技術骨幹作爲導師;騰訊“青雲計劃”配備了騰訊量子實驗室負責人張勝譽等三名技術骨幹作爲導師。
林凡表示,各個公司核心技術骨幹的技術流派也有所差異,目前行業中還沒有哪一個技術流派佔主流,技術人才在選擇公司時也會綜合考慮算力、數據和技術流派等前置因素,薪資反而是次要考量因素。
大模型將改變公司組織方式
界面新聞在向多位大模型領域從業者詢問人才稀缺問題時發現,目前行業中稀缺的除了基座大模型技術人才之外,還缺少既懂大模型技術,又能理解應用場景的複合型人才。
林凡也談及了對上述現象的看法。他表示,未來行業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將會持續增加。“大模型時代,很多單一的專業的工作,會慢慢地被大模型所賦能,甚至是取代。但跨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工作,大模型還很難勝任,更多將由人去完成。”
在林凡看來,大模型對一部分工作的替代,以及對人才能力需求的變化,也將會改變員工的工作方式和公司的組織運作方式。
一方面,整個公司的流程推動會由大模型來完成,過去大公司中起上傳下達作用的助理、中層管理者角色的價值變小。另一方面,員工在組織中的角色將像U盤一樣,變得即插即用,但員工綜合性的專業能力將變得更加重要。
從目前大模型在不同場景落地的應用中,界面新聞發現了一些類似的趨勢。比如,在辦公場景下,會議紀要、PPT製作等原來需要專人來做的工作,已經可以由金山辦公等接入大模型能力的協同辦公產品來自動生成。在零售行業門店中,原來需要店長巡檢向上反饋的各類問題也可以由飛書營運工作臺獨立入口定時定向下達任務。一線人員填報後,系統會通過一張數據格式規範的表格實時上報給總部,省去中間層層彙報的環節,也讓總部能夠以非常快的速度協調資源處理的異常事項。
脈脈今年也在多個業務場景中引入了大模型輔助工作來實現組織提效。其中,脈脈要求所有技術開發人員都使用AI編程工具輔助,幾個月下來,技術研發效率提升了10%至20%。同時,脈脈還開發了AI標註產品來輔助人工標註,標註正確率由原來的98.5%至99%提升到了99.7至99.9%。
在林凡看來,主張用科學的方法來提高生產效率的泰勒管理學出來之後,人和機器的配合效率有了很大進步,而大模型的出現將會讓未來的工作效率再有一個新的革命性提升。
“從管理結構上看,大模型將讓組織更爲扁平化,能夠讓幾千人,甚至上萬人更好地協同工作。”林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