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華米:自研芯片和系統背後,極致是生存之本

北京時間7月13日,華米科技在安徽合肥舉辦Next Beat 2021大會。圍繞“The Future of Health”這一主題,華米科技發佈了新一代智能可穿戴芯片“黃山2S”、專注於健康的原生智能手錶操作系統Zepp OS、30秒一鍵監測的Pump Beats血壓引擎,以及極具創新性的便攜式MRI核磁共振技術。

作爲一家成立近八年的企業,華米科技已然成爲全球可穿戴領域“頭部玩家”。數據顯示,今年Q1,華米科技智能手錶出貨量已經躋身全球TOP4;截至今年3月31日,華米科技在全球累計出貨了超過173589011臺健康設備,爲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健康服務。在這樣的背景下,藉着此次契機,本站數碼與華米科技的幾位高層(華米科技的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汪;華米科技聯合創始人、硬件技術副總裁趙亞軍;華米科技聯合創始人、全球創新中心輪值總裁範美輝;華米科技算法技術副總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汪孔橋)也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探討。

華米科技的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汪通過社交平臺曾發佈過一篇《華米爲什麼要走一條XIN路》的長文。其中講述了智能穿戴行業的自研發展路徑,同時表明了華米在堅持自研道路上的決心。

從2014年小米手環第一代的研發到華米現在智能手錶已經位列全球前四,這個過程可以說所有人都是參與者和見證者。那麼在面對衆多品牌的競爭中,爲何華米能夠脫穎而出呢?其實成績的背後,離不開的是“極致”二字,事實上,一直以來,華米都在向着極致的目標努力着。

黃汪表示:“想把用戶體驗做的特別好,功能特別優秀,性能特別好的極致產品,就必須自己做芯片,自己打磨操作系統,自己做算法,這樣才能做出最極致的產品。從2014年開始,華米做第一代的小米手環秉承的理念就是這樣,就是做極致產品。力求做到性能最好、成本最低、體驗最好。”

因爲華米追求極致的態度,所以纔在自研芯片上有了自己的陣地,而因爲有了自研芯片技術的積累,也讓華米能夠在極致的道路上獲得獨有的競爭力,二者相輔相成。

而除此之外,華米做到現在的成績,同樣離不開一項核心能力。

黃汪提到:“公司核心的能力之一,就是怎麼做用戶洞察,從2014年創業開始,華米團隊具備第一個能力恰恰不是芯片也不是操作系統,甚至不是算法,具備的第一個能力就是怎麼洞察客戶需求,所以一代一代智能手環到現在都非常暢銷,這是核心能力。”

操作系統具備什麼樣的功能,算法要做到什麼程度,很多人認爲是技術推動力,但在黃汪看來,它們本質上還是用戶洞察。

本次黃山2S芯片的出世,顯然意味着華米在自研芯片的道路上更進一步。而如今,黃山系列芯片已經成爲了華米的一項標誌,在外界看來,甚至可以說是華米成功的秘訣,但本質上,華米所做出的成績,還是源於對用戶的洞察、極致的追求,這纔是華米的生存之本,纔是華米成功的真正秘籍。

在本次發佈會中,華米科技的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汪抱着黃山2號的晶圓登臺牽動了不少人的心,晶圓的形狀看起來就是個大圓盤,但上面卻刻了4000顆黃山2號的系列芯片。

此前華爲受禁令制裁,讓大衆將目光聚焦到中國自主研發的芯片上。但很多人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在可穿戴設備廠商中,華米早已進行了佈局,早在2018年,華米便發佈了黃山1號芯片,這其實也是洞察力的一種體現。隨後經歷了2020年發佈的黃山2號以及如今發佈的黃山2S芯片,可以說,華米在可穿戴芯片領域,已經掌握了自己的節奏。

本次的黃山2S芯片作爲華米第三顆自研芯片,綜合能耗與圖形性能大幅升級,相比黃山2號,運算效能提升了18%,2.5D GPU讓圖形加速性能提升了67%,整體運行功耗降低了56%,休眠功耗降低了93%,爲24小時連續監測埋下了伏筆。卷積神經網絡加速處理單元的加入,也讓產品能夠提升識別疾病類型的效率。

除硬件外,華爲在發佈會上還帶來了全新的智能手錶操作系統Zepp OS,重點優化了系統體積與續航時間,大部分系統界面實現60幀的顯示也爲後續多端體驗的統一做好了鋪墊。

至此,從整體生態來看,華米基本實現了垂直整合,不僅在芯片、系統上堅持自研,上游也依託代工,保持着製造能力,從某個角度來講,這種模式與蘋果非常類似,甚至在品牌產品的創造力上,更具優勢。

自研的芯片及系統能夠最大化的實現兼容,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從而提升品牌力,此前華爲手機之所以能夠擁有卓越的拍攝能力,並被用戶認可,自研芯片與系統的整合就是關鍵的一環,華米堅持自研,顯然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當然,華米所走的路看似熟悉,實際上卻又有所不同,本次華米表示將開放手錶JS小程序和錶盤的開發環境,以吸引更多開發者加入。同時還將自研芯片授權給了億通科技,以服務IoT領域的開發需求。

在公司的整體戰略規劃上,能夠很清晰的感受到華米開放的態度。在會後的討論中,黃汪提到了華米開放的邏輯,首先是開放節點,不管芯片、操作系統、算法,都一定是在華米產品上用得很好,成熟後就會考慮開放。其次是開放的目標,會優先考慮能夠輕鬆實現智能交互的產品。

所以讓閉環中出現新的分支,最終再次迴歸主幹,就是華米正在做的事。以技術驅動創新,喚萬千“好友”共舉,你會發現,華米所指向的核心有一個最重要的關鍵詞,那就是健康生態。

正如黃汪所說:“我們與蘋果、華爲的操作系統有着完全不同的設計理念,我們是通過輕量級、小程序+雲服務的理念,專注於健康這個核心價值。”

從芯片到系統到產品,再到開放的態度,可以看出,華米一直在爲打造健康生態而努力着。但開放背後,華米對自己的定位,顯然不只是個參與者或挑戰者,而是引領者,發佈會中,華米用本次帶來的血壓引擎,證明了這一點。

在發佈會中,華米除了帶來了新一代智能可穿戴芯片“黃山2S”、專注於健康的原生智能手錶操作系統Zepp OS還有30秒一鍵監測的Pump Beats血壓引擎,可以說走在了行業的前沿,也爲後來者們鋪平了道路。

在這個問題上,會後汪孔橋表示,血壓引擎是基於華米自研的第三代傳感器與算法相互配合,同時基於生物學習,以實現高精度測量。

範美輝也進行了補充,表示“血壓研究中,算法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還有很重要的包括傳感器的設計,因爲要拿到信號和波形,設計傳感器非常重要,還有我們要採高血壓病人的數據纔有可能給算法提供改進的空間。除了算法本身研發難度和挑戰,還有傳感器、數據採集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自研芯片與系統,穿戴設備中最重要的傳感器,同樣是華米自研。正是有了一整個鏈條的自研基礎,才能讓華米在一個全新的領域走在了其他巨頭之前。

“我們在算法領域是全覆蓋的,現在在可穿戴領域只要友商有的算法,我們都有,並且這些算法都是自己研發,沒有一個核心算法是從外面licence過來的。”在談及算法問題時,汪孔橋流露出了自豪的神情。

在汪孔橋看來,華米的血壓測量和其他友商相應的算法會有一些區別,其他友商可能只能支持主動測量,但華米的方案是基於純光學傳感器,所以很容易推廣到被動測量。被動測量的意義在於可以在用戶無意識地過程中,在背後隨時隨地地監測血壓,這是現代醫療由事後醫療向前端轉型的關鍵因素,也是必要的過程,這是華米極致追求下的成果,是華米的擔當,也是華米創新的基礎。

而談到創新,其實不止是穿戴設備的創新,我們看到,醫院端設備在過去20年甚至30年間,都沒有特別多的顛覆性的技術創新,特別是電子類的設備,比如核磁共振設備,在過去幾十年裡,都被GE、飛利浦和西門子三個巨頭壟斷着市場。

在黃汪看來,很多醫學領域都需要創新,比如基因編輯或電子類設備的技術都有着很大的發展潛力。而本次華米所倡導的小型化的、低磁場的核磁共振設備,其實是最近一兩年新興的一套技術,是原來巨頭們看不見、看不懂甚至看不起的一種應用技術。

因爲這種技術剛出現的時候,採出來的圖像不夠清晰,大家看到的都是高磁場。但隨着技術進步,低磁場的技術通過人工智能算法處理能夠讓圖像越來越清晰。

本次華米投資的國外兩家公司,都是通過原始的底層物理學創新,研究怎麼在低磁場的傳感器底層技術上做創新,配合人工智能的圖像處理技術,降低成本,創造新型的應用和市場。

“我們的夢想是,未來這樣的設備就像40年前PC進入到千家萬戶取代IBM大型機的歷史一樣,能夠讓這樣的設備首先走到普通診所、普通醫院門診,而不是一定要到三甲醫院才能做核磁共振。”黃汪在說出這段話時,滿眼都是堅毅的神情。

同時,黃汪還表示:“除了做身體檢查之外,這種小型設備還可以放在醫生的手術室裡,因爲它小巧,可以同時在做手術的時候,配合醫生看到患者體內的情況,這個視覺引導也是在全球核磁共振領域的新應用,非常有前景。”

我們看到,最近幾年間,在華米等一衆穿戴設備公司的努力下,大家已經漸漸開始接受前置預防醫療的模式,而不是寄希望於事後醫療。前端做好監控,可以緩解就醫難的負擔,那麼在醫療端如果也能夠做到最大程度的促進基礎醫療建設,無疑能夠讓患者更方便的進行檢查。

顯而易見,能夠解決痛點的創新就是有價值的創新,同時這一方向的投入也代表了華米的企業責任感,相信隨着華米技術研究的深入,這種小型醫療端設備也會快速進入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