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損害歐洲根本利益

歐盟委員會10月4日宣佈,對自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提議已獲成員國必要支持。該提議聲稱中國廉價電動汽車“氾濫”歐洲市場,對歐洲電動汽車行業構成威脅。按照歐盟相關規則,只有反對提議的國家人口超過65%的歐盟人口時,該提議纔會被擱置。雖然歐洲方面表示依然有誠意通過談判解決這一貿易糾紛,但是該提議獲得通過,無疑將中歐經貿關係進一步推向了危險境地。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12日表示,中方通過對話磋商尋求解決方案的態度和誠意沒有改變,已正式邀請歐方儘快派技術團隊來華,繼續下一階段面對面的磋商。希望歐方能夠與中方相向而行,儘早安排來華並以建設性態度加快推進磋商,爭取早日達成妥善的解決方案。

歐盟堅持認爲,所謂“產能過剩”和“政府補貼”使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在國際貿易中獲得了不正當的競爭優勢,這一說辭缺乏最爲基本的國際經貿常識。就國際經濟貿易的一般規則而言,產能多少與對外貿易之間並不存在經濟意義上的必然聯繫。在社會生產環節,產能是否符合市場預期從來就是動態博弈的結果。就特定行業而言,產品的競爭優勢與產能多少本就不存在任何必然聯繫。深諳世界貿易規則的歐盟怎能不知這一國際貿易的基本常識?事實上,歐盟內部對這一說法的確存在分歧,相關報告指出,未來十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仍將保持強勁增長,歐洲自身的電動汽車產業遠未滿足其內部市場的需求,許多電動汽車零部件仍需依賴進口。所謂“產能過剩”,實在是一個很不高明的藉口。

其次,關於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受到“政府補貼”獲得不正當競爭優勢的說法,也不是什麼“新創意”。根本問題是,適度的政府扶持政策是否就意味着“不正當競爭”?如果這個結論成立,那麼幾乎所有國家的優勢產業都應該被戴上這頂帽子,因爲從歷史與現實的雙重維度考察,政府的鼓勵與扶持是現代國家新興產業發展的通行法則。事實上,中國政府於2022年底就取消了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競爭優勢更加依賴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歐洲無法啓齒的是,早期歐洲發達國家對電動汽車產業採取過大量的補貼措施,德國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力度曾在全球名列前茅,同時還爲本國車企提供了多種形式的財政支持和稅收減免。因此,通過攻擊中國“政府補貼”掩飾歐洲本土電動汽車產業技術落後的局面,恰恰徹底暴露了歐洲低效的社會組織管理能力與國際貿易中的雙標原則。

歐洲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不僅不會如其所言保護本國汽車產業,反而會進一步損害其國際競爭力。加徵關稅首先將導致電動汽車售價上升,電動汽車用戶用車成本增加,這會直接影響電動汽車在歐洲的普及率,需求端的萎縮則會導致整個歐洲汽車市場活力下降。歐洲汽車產業極有可能陷入產品創新不足、市場需求減弱的惡性循環。其次,歐洲汽車製造商本就面臨着轉型挑戰,加徵關稅將導致其進口汽車零部件成本上升,中歐雙方在高端製造業技術領域的合作受到嚴重阻礙,中國對歐投資規模也將大受影響。這一人爲造成的供應鏈危機,最終會導致歐洲喪失技術創新機會,其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也將註定落空。

更爲重要的是,犧牲中歐電動汽車產業貿易鏈,將進一步加劇歐盟內部的分裂。在本次投票表決中,歐盟絕大多數成員國都不贊成以加徵關稅的方式解決中歐在這一領域的貿易糾紛,西班牙、德國、匈牙利等國明確表示反對。這一提議是否會在更爲廣泛的政治層面引發歐盟內部經濟一體化的根本危機,目前仍然有待觀察。但是,歐洲汽車產業內部對此事存在極爲鮮明的根本分歧。歐洲汽車製造商聯合會呼籲不要破壞當前中歐雙邊合作,阻滯歐洲汽車產業轉型的步伐。寶馬、奔馳等大型車企深刻認識到中國市場對其全球佈局的重要性,對這一嚴重威脅其在華利益的舉措明確反對。來自中國的技術和投資對歐洲汽車產業綠色轉型至關重要,這是歐洲汽車產業界的基本共識。

本質上,歐盟以加徵關稅爲手段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是典型的作繭自縛。面對歐洲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只有以開放的態度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才能帶動技術、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的流動,最終推動歐洲汽車產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維持並進一步擴大其汽車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正如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接受採訪時所言,“我們希望在歐洲、北美、日本、中國、非洲、南美……全球各地銷售我們的汽車。但這意味着,我們也必須願意從其他國家購買汽車。”歐盟不惜加徵關稅維護本地區產業發展,這種損人不利己的經濟政策將從根本上扼殺其汽車產業未來數十年的發展前景。

文:高健(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主任) 付博銳(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