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的風吹到“銀髮賽道” 精神需求還是消費陷阱?

閃婚老伴、保潔老媽、五十霸總……本以爲是閒暇解悶,沒想到深陷“愛的深坑”。前不久,短劇《保潔老媽無極歸來》刷屏網絡,因其中誇張的劇情和無限反轉的套路被網友們戲稱是“中老年瑪麗蘇”代表作。

隨着老年版甜寵短劇日益火爆,“父母看短劇成癮”“老年人陷入短劇消費陷阱”“短劇內容導向過於奇葩”等話題也被大衆廣泛討論。隨着我國老齡網民人數的不斷增加,短劇對老年人羣的“精準拿捏”,讓大衆看到銀髮一族不可小覷的消費能力,也暴露出當前網絡適老化改造的迫切需求。

老年版短劇爆火

40歲的酒店保潔打掃房間時,突然發現浴室內一位20歲年輕男士正在洗澡。因被人灌入迷魂藥,這名男士拉着保潔阿姨一起跌入浴缸,隨後二人四目相對,相擁激吻……這是近期熱播短劇《女人四十好孕來襲》的開篇劇情。

倒置的年齡差、刻意的角色設定、“狗血”的劇情,讓“國產短劇已經瘋了”“老年短劇收割爸媽錢包”等網絡話題輪番衝上熱搜。有數據顯示,爆款短劇《閃婚老伴是豪門》曾連續五天“霸榜”熱度第一,上線僅半月,累計播放量便高達5億次。

在一些網友看來,一些流行的老年短劇裡充斥着各種槽點。在《保潔老媽無極歸來》中,中年保潔阿姨與年輕霸總談婚論嫁,劇情一再反轉,保潔阿姨竟是世界首富;在《婆婆的禮物》中,未過門的兒媳將“年輕貌美”的婆婆誤會成霸總老公的“情人”,對其極盡羞辱之後,婆婆亮出身份,竟是集團幕後神秘董事長……它們瞄準“夕陽紅”羣體,吸引老年人眼球,有網友調侃,短劇的風終究還是吹到了“銀髮賽道”。

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24年微短劇市場中40歲到59歲的用戶佔比高達37.3%,60歲以上的用戶佔比也有12.1%。根據民政部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2.97億。與此同時,老年人觸網的比例也在增加,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新增網民羣體中,60歲及以上老年羣體佔比20.8%。

陷在短劇裡的老年人,讓家中子女犯了愁,只因沉迷短劇既“勞神”又“傷財”。網友王璐告訴記者,“原本覺得老人在家也挺無聊,想看點啥就隨她吧。但沒想到自打迷上短劇,我媽整天熬夜刷手機,有時候凌晨一兩點鐘還在線。本來眼睛就不好,現在整個人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差。”

更令一些子女擔憂的是潛藏在各類短劇平臺中的消費套路。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搜索“短劇”,相關投訴信息有近2000條。網友林女士發現,爲了看短劇,她的父親訂閱了近60個小程序,兩個月充值9000多元。“其中多筆消費,老人自己並不知情,仔細一查才發現是自動續費和廣告跳轉訂閱,想要維權要麼缺乏監管渠道,要麼客服以‘虛擬產品不能退費’爲由直接拒絕。”林女士說。

三重隱憂“圍城” 部分老年人深陷其中

事實上,今年以來,相關監管部門已針對微短劇的內容和消費亂象等問題,出臺多項舉措,相關平臺也下架多部違規作品。今年6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的《關於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實施生效,明確微短劇實行分類分層審覈,未經審覈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10月10日,“抖音安全中心”微信公衆號發佈《抖音關於打擊違規微短劇的公告》稱,9月平臺累計下架違規微短劇166部。

然而,對於網絡消費辨識能力弱的老年羣體來說,短劇市場仍是陷阱重重,主要存在三重隱憂。

隱憂一:消費陷阱“套中套”,維權渠道不通暢。今年8月,江蘇省消保委開展了微短劇消費調查,發現存在不少隱形侵犯消費者利益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誘導高額付費、收費規則混亂、維權困難等方面。

“我在8月19日購買了某平臺短劇90天的會員,但是在9月22日看短劇時發現無法觀看會員部分內容,需要重新充值才能繼續觀看。”消費者彭先生說,“我的會員時間明明沒有到期,平臺這種行爲屬於欺騙消費者。”

“對網絡環境不太熟悉的老年人,極易遭遇微短劇付費陷阱。”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一些短劇平臺隨意下架劇集,導致用戶無法正常享受會員服務,甚至因日趨嚴格的監管政策“跑路”,“遇到這種情況年輕人都常常投訴無門,老年人若想維權更加困難。”

隱憂二:部分“狗血”劇情引發消費負面情緒。多位受訪者認爲,一些老年微短劇通過離奇、低俗、狗血的劇情,一邊牢牢抓住老年用戶的燙手流量,一邊潛移默化影響老年人。一位影視從業者說,“有些短劇中動不動就扇巴掌、撕衣服的過激內容,其實是在消費人們的負面情緒,增加社會戾氣。”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短劇存在字幕與演員臺詞不一致的情況:比如演員說的是“賤人”,字幕是“寶貝”;演員臺詞是“不知廉恥”,對應字幕“美麗大方”。“根據《關於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總投資額在30萬元以下的微短劇,其審覈歸平臺管理。”中國傳媒大學視聽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視協微短劇委員會副會長趙暉說,“由於每年短劇上新數量大,平臺也多以機器審覈爲主。因此有的短劇開發者爲規避審覈風險,有意修改敏感詞字幕,導致上述情況頻現。”

業內專家表示,由於一些微短劇內容出品方缺乏對敏感事項、相關規定的瞭解,容易出現違反政策要求、違背社會價值導向的劇情,影響整個行業生態。

隱憂三:數字鴻溝形成“入網障礙”。記者調查時發現,部分短劇觀看渠道雖然對劇集充值價格進行明示,但充值金額、廣告、用戶須知等關鍵信息使用小號字體,對全劇所需虛擬幣總數明示不清,多種付費選項花樣繁多,對老年用戶並不友好。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社會學教授文軍表示,要求老年消費者弄清楚這些複雜隱蔽的計算公式、消費流程和充值規則,是很困難的。“由於個體差異大,我們實際上很難統一界定‘老年人’的範疇。這就導致在網絡世界中,適應能力較弱的老年人需要和年輕人一樣直面互聯網衝擊,間接導致部分老年人在‘入網’時會遇到各種問題。”

網絡適老化還需更多關懷與包容

在趙暉看來,當下爆火的老年短劇之所以引發社會廣泛擔憂,一方面有行業處於發展初期,監管法規還不完善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國老年人羣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供給不足的現狀。

影視製片人、編劇譚中琨發現,伴隨着短劇的出現和成長,銀髮一族在影視劇中的形象也在發生變化。“他們過去是年輕人的配角,如今卻可以成爲主角。”譚中琨說,某種程度上,短劇填補了傳統影視作品在老年題材方面的空白,直接將鏡頭聚焦於老年羣體,爲老年人提供了獨特的“情緒價值”。

格調文化創始人、製片人徐孟穎認爲,老年短劇用故事給老年人“造夢”,那些不接地氣的愛情、技壓羣雄的人格魅力雖然不會成真,但生活中的壓力得到了排解,過癮的劇情也填補了內心的孤獨和空虛。

“當然,短劇的內容在適老化,平臺服務和監管也要跟上。”陳音江說,“不能因此利用老年人在互聯網環境中的弱勢地位而大肆牟利。”

針對微短劇行業充值付費亂象,陳音江建議播放平臺建立公平合理的收費標準,強化告知義務,優化自動續費機制,平臺還要積極研發老年人付費模式,解決數字弱勢羣體衝動消費難題。“參考未成年人模式,平臺可以考慮提供針對老年人等重點人羣的服務版本,通過優化自動續費機制,將有關收費方式、收費標準、收費上限等信息突出顯示、放大字號,增強針對老年人的數字包容,減少老年人衝動消費情況。”

“老年人儘管如今接入互聯網已經不成問題,但比起年輕人還是差很多。”文軍說,“面對良莠不齊的內容,缺乏網絡信息甄別能力的老年人倘若信以爲真,不論是受到短劇內部分價值觀的鼓吹,還是受到短劇頁面的廣告誘惑,都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針對老年消費者沉溺微短劇的現象,子女應加強對老人的陪伴和關心,避免劣質微短劇對老年人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部分粗製濫造的老年短劇氾濫已不單只是一個行業問題,它已經成爲一個社會話題。”趙暉說,讓老年羣體獲得更好網絡視聽消費體驗只是網絡適老化改造中的一小部分,“這背後既需要更多的政策法規支持,也需要更強大的技術防範和更有溫度的社會關懷。更重要的是關注和正視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爲銀髮人羣提供更多健康積極的娛樂方式和生活選擇。”(記者 程思琪 周心怡 上海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