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觀察-補助臺製無人機,能取代大疆嗎?
對攝影沒興趣的民衆,可能不瞭解DJI市佔7、8成的強大,但每個會在網路上看影片的人,「一定」都看過DJI產品拍出來的作品:全球自媒體、影音創作者,幾乎都擁有一臺DJI最知名的手持口袋攝影機Osmo Pocket 3;拍旅遊影音創作、或需要用到空拍機的接案團隊,也大量使用DJI豐富的無人機產品。原因無他,DJI產品從續航力、光學技術、多元使用功能、附加產品等,大多凌駕於競品之上,同時售價親民。
DJI「幾乎沒有需求不能被滿足」的龐大產品線,從娛樂用途到產業用途,無所不包,且生態系還在悄悄擴大—DJI已經加入了L-Mount鏡頭接口聯盟,未來該品牌若加入「鏡頭市場大戰」,將與Panasonic、Leica、Sigma這些大牌同一陣線。
全球無人機廠牌中,DJI以外的品牌市佔皆小的可憐;同時,全球前五名無人機廠商中,有三家是大陸品牌,只有一家Skydio來自美國;這種壓倒性的優勢,一向高高在上的美國怎麼能夠忍受?自然要無所不用其極,將DJI拉下馬來。
臺灣要以國安爲由,從公務機關採購開始禁用DJI,相當有理;但與此同時,推出數個補助專案、砸錢要在2028年量產18萬臺無人機,在目前缺少與DJI競爭的關鍵技術下,要如何讓品質和成本達到全世界其他品牌都無法達到的「DJI水準」,實在難以想像。因着政府對「國家隊」的執着,這些年來已經花了多少個億用「補助」扶植各種國產,但這之間多走的路,不一定真的有意義。
事實上,試圖在「非紅」商機下提高市佔的美國無人機廠牌Skydio,其電池仍採購自中國,也因此,在中國宣佈「制裁Skydio」時,該公司必須尋找其他供應電池的廠商。臺灣廠商若要快速加入這場「打敗DJI」的團體戰,與其立下幾年後的「數字目標」,不如優先補足已有基本競爭力的品牌、其供應鏈「去紅」的缺口。
另外,政府也仍須面對,在這個影音時代,DJI即使在公家機關消失,卻恐怕永遠不會在民衆手上消失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