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5分,要建立理論體系請翻爛這本書

“天下文科生苦理論久矣”,寫文章不用理論不可,用了又覺得於意有未安,其實這都是因爲對於文學文化理論本身沒吃透,沒有把它歷史化加以把握。

如果有一本書,能夠三言兩語說明白理論和術語,又能夠結合現實案例讓理論切實可感,還能夠理清其中的洞見和不足、源頭和脈絡……

不藏了,小北確實有這樣一本廣受好評的,豆瓣評分高達9.5分的《文化理論與大衆文化導論》,許多讀者藉此打開了文本,更打開了廣闊人生。

作者斯道雷在學術界享有極高聲譽,他的書籍和文章經常被引用和討論,這本書被廣泛用作世界各地大學文化研究、傳媒研究和社會學課程的指定教材以及國內相關學科參考書,著名學者常江的翻譯更使得它別具可讀性。

文化尤其是大衆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地影響着我們,即使對於普通人而言,這本書也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實際的應用價值。

它不僅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會和文化環境,還能夠提供一種框架,用於分析和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文化現象。

精神分析

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內在機制和潛意識對人的行爲和思想的影響。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學家

拉康

精神分析學家

齊澤克

作家、理論家

西方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艱深複雜的體系,不僅僅是一套革命理論。

阿多諾

社會學家

阿爾都塞

哲學家

葛蘭西

思想家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主張通過分析文化和社會現象的底層結構來理解其意義和功能,後結構主義強調意義的不穩定性、文本的開放性以及讀者在解讀過程中的主動作用。

索緒爾

語言學家

斯特勞斯

人類學家

羅蘭·巴爾特

批評家

德里達

解構主義大師

福柯

思想家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質疑絕對真理和宏大敘事,突出文本的解構和多重解讀。

利奧塔

哲學家

鮑德里亞

哲學家

詹明信

批評家

左右滑動查看部分理論框架

你的疑惑並非孤例

理解曾經的不解

斯道雷並非爲了理論而理論,在這裡你能看到理論和現實之間的雙向詮釋,他的講解深刻揭示了大衆文化現象背後的邏輯,有豆瓣書友表示,這本書解答長久以來的疑惑,因爲感觸至深而若干次淚眼朦朧。

這是深刻的情感共鳴,更是認知上的自我覺醒。你的不解並非孤例,那些思想着的人也在不斷“拯救現象”、尋求解釋。

例如作爲書友,都有過“買了就是讀了,收藏了就是學會了”的體驗,對於這種“文化現象”的解釋,一般歸爲消費主義的陷阱。不過文化理論也給出另一種看法,即這種欲求本身所產生的聯結感和快感也是真實存在的,這也提醒我們文化的意義不必然在文本之中。

購買行爲並非快感的唯一來源,我們完全有可能通過想象的方式“感受閱讀的快樂”,這個過程中“文本”也在提供着“意義”。此外,不同圖書也在建構着購買者的個人形象。

再譬如,許多人對大衆文化“洗腦”“降智”的擔憂,其實也都沒能超越法蘭克福學派曾有的深度,阿多諾就指出流行音樂不過是“被標準化生產”“被消極被動地接受”,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它要求消費者心不在焉地接受,並在消費後更加心不在焉。不過,這種理論因爲忽視了消費者的能動作用被後來者所揚棄。

再舉一個例子,許多人都有過對於“文化理想失落”的擔憂,如果放在“後現代”的理論框架內,就能夠把來龍去脈看得更加透徹。在“現代”社會,科學和知識在人類追求終極自由過程中扮演中心角色具有終極價值,但二戰後這種宏大敘事在後現代走向衰落,因此取而代之的便是“這有什麼用”“這值多少錢”……

有的時候,當你還停留在第一層第二層的時候,理論家已經看出好幾層,例如針對美國迪士尼樂園的成功,一般人會指其爲逃避現實的幻想。而鮑德里亞則認爲它意在使我們相信樂園外的世界是真實的,人們樂在其中暫時重返童年,而這掩蓋了樂園外孩子氣無處不在的“事實”。

迪士尼樂園用虛構的方式重建了“事實”,在鮑德里亞看來,“它被設計成一個天真無邪的世界,進而使我們相信成人世界存在於迪士尼樂園之外的‘真實’世界裡……”

看見背後的所以然

顯著提升理論素養

小北曾經給大家解讀過另一本暢銷好書《語言學的邀請》,其中的許多觀點得到了讀者的共鳴,例如“互聯網黑話”這樣的東西,是語言的抽象帶來的進步,但是因爲始終離不開較高抽象階層,所以只是在字眼裡兜圈子;例如二元對立的非黑即白的思維,可以幫助我們行動起來,因爲它可以引起興趣、傳達能量,但只有多元價值觀點能把我們送到目的地……

豆瓣8.9分,被書名耽誤的一本好書,看完久久不能平靜

你可能不知道,其實它們的背後,離不開理論的支撐。 語言學家索緒爾早就指出,“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隨意的,比如不同語言中的“貓”的詞語就完全沒有相似性。 這就啓發我們,不存在與生俱來的意義, 意義是在差異和關係、組合和選擇過程中體現出來的 。

費迪南·德·索緒爾(1857—1913)指出,“意義是被語言創造出來的”,他認爲語言是基於符號及意義的一門科學。他的思想爲20世紀語言學和符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影響了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

“互聯網黑話”的抽象是對於“差異和關係”的淡化,從而模糊了概念和現實,才達到了一方面顯得“高級”、另一方面讓人摸不着頭腦的效果。

二元對立的表意效果,則是通過精心地組合和選擇,從而對外部世界的觀察和體驗設定規範,這在神話和好萊塢電影中頗爲常見,如好人和壞人、我們和他們、正義和邪惡……

列維-斯特勞斯(1908—2009)指出,所有神話都具有一種“二元對立”結構,這讓世界變得易於理解。

正是以索緒爾爲代表的結構主義理論,爲我們提供了一套分析方法,讓我們看見了言語行爲中蘊含的規則與結構。但是,也因其過於關注結構,而忽視了歷史變遷和特定情境而被詬病。

還是以“二元對立”思維爲例,結構主義者認爲,它的存在是因爲它能夠消弭衝突,讓世界顯得更易懂和宜居,而在後結構主義者德里達看來,它其實還是一種權力關係:在對立的雙方中,總有一方想方設法使自己凌駕於另一方之上,竭盡全力佔領高於對方的地位。人們在生活中常提到的“搶佔道德高地”,其實表達的也有這個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會對周圍發生的文化現象形成自己獨到的洞見和思考,但是與此同時往往缺乏足夠的理論基礎來系統化地印證和支撐這些想法,或是難以將它們昇華到更深層次的文化批評與理解,那麼這本書能夠幫你“打通理論的任督二脈”。

概念脈絡一目瞭然

不激不隨保持清醒

斯道雷在書中對文化理論的各種術語和概念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卻步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和掌握。

還是以後結構主義奠基人德里達爲例,斯道雷先是交代了結構主義的背景,即符號的意義取決於它在差異系統中的位置,繼而引出德里達的新見——意義總是延遲的。

他只用了一句話就交代了德里達那“不明覺厲”的“延異”的概念——意義的浮現總是既有延遲又具差異的。

索緒爾和德里達

索緒爾看見了意義的“異”,而德里達還強調了意義的“延”——即要同時看到結構因素和時間因素。爲了說明白德里達的觀點,斯道雷隨即講解與讀者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例子。

例如我們接觸到“nothing was delivered”這個短語時,對它的理解很大程度取決於語境——小說的開篇語、一行詩句、一個藉口、一句歌詞、一個例句、一句獨白……即便確定了語境,這個意義也不是完全可控的,如果你曾經聽到過這麼一句歌詞,那麼再看到它時它就是“自帶BGM”的。

在確保讀者對單個概念具有清晰認知後,斯道雷還不時地獨出己見、勾連概念以縷清脈絡,深化讀者在共時和歷時兩個維度的理解。

例如他指出,後女性主義大衆文化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對女性主義既承認又貶低的基礎上,即一方面承認女性主義價值,另一方面又認爲女性已享有充分自由塑造流動性的自我。

後女性主義者大多認爲女性主義已經過時併成爲對女性的束縛,強調自由市場纔是女性建構新身份的充分保障,不過斯道雷提醒我們,“將女性主義納入後女性主義大衆文化是霸權的一種典型的運作方式”。

例如一般認爲全球化指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互聯互通、相互依賴,而斯道雷則指出“全球化”是後現代主義在全世界範圍內擴張的變相說法,一切文化都是異質多元的。

“後現代主義的擴張”反映了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的多樣性、相對主義和懷疑論,描述了不同文化之間的鬥爭和協商。

這本書從頭到尾,無不體現着斯道雷所自詡的自覺,他一方面批判自以爲是的精英主義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又避免掉入疲弱無力的反理智主義的窠臼,展現了既批判又建構的兩面作戰的姿態,也展示了他在文化研究領域內促進對話和理解的努力。

這其實也是我們所熟悉的魯迅先生的立場,他一方面諷刺所謂高雅文化、反對走入藝術之宮,另一方面又對羣氓文化倍加警惕,致力於揭示其中的文化劣根性。

這種態度讓我們更加清醒地看待身處其間的大衆文化,無論是出於學術研究的目的還是對生活本身的認知需求,相信這本書不會讓你失望。

分享曾給你帶來啓發的文化理論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這本暢銷經典

文化理論與大衆文化導論

[英] 約翰•斯道雷 著,常江 譯

京東5折活動,¥34即可擁有

-End-

觀點資料參考:

《文化理論與大衆文化導論》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點擊名片 ⭐標關注我們▼

還好被你刷到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