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兩位外戚將領,收復西域、平定匈奴,和竇太后都有血緣關係

兩漢時期武功赫赫。尤其是兩漢的外戚將領在反擊匈奴和對外擴張的戰爭中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

論漢朝的外戚將領,西漢有衛青、霍去病,創造了收復河西封狼居胥的壯舉,成爲華夏武將對外反侵略戰爭的最高榮譽。即便漢武帝后期頗具爭議的李廣利也有攻克大宛,平定西域之功勞。

進入東漢,漢明帝到漢和帝時期又出現兩名外戚將領。他們和西漢的著名皇后竇漪房有血緣關係,他們的名字就是竇憲和竇固。

上圖_ 竇固(?~88年),字孟孫

竇固的戰績

58年,竇固以監軍的身份,跟隨馬武一起出擊羌族。經過激戰,4萬漢軍打敗羌族部隊。

72年,耿秉建議進攻北匈奴。72年十二月,漢明帝任命竇固爲奉車都尉,積極備戰準備進攻北匈奴。

73年,漢軍兵分四路進攻北匈奴。竇固的軍隊在天山打敗北匈奴的軍隊,斬殺匈奴1000多人,又在激戰中追殺匈奴到蒲類海,收復哈密地區的伊吾。爲下一步漢軍收復西域打下堅實的基礎。

74年,竇固、耿秉等將領率領漢軍14000多人出發,進攻車師國。經過激戰,漢軍斬殺敵軍數千人,收復車師國。東漢在西域的形勢進一步好轉。

上圖_ 竇憲(?~92年),字伯度,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市)人

竇憲的戰績

89年,竇憲率領漢軍10000多人在杭愛山和匈奴部隊展開激戰。匈奴大敗損失慘重。竇憲繼續指揮漢軍猛烈追擊匈奴,直至烏布蘇諾爾湖。漢軍斬殺匈奴13000多人,俘獲匈奴人口20萬。竇憲和班固來到燕然山,命班固做銘文紀念。燕然勒石由此而來。

漢軍打敗北匈奴後,竇憲讓自己的屬下去勸北匈奴單于效仿呼韓邪單于歸漢的經歷向漢朝稱臣,以求匈奴子民的平安。北匈奴單于派出其弟弟來到洛陽,向漢和帝進貢。

但漢朝和北匈奴的關係並未徹底穩固。到91年,竇憲任命任尚等將領率領漢軍再次出兵進攻北匈奴。經過激戰,漢軍殲滅北匈奴5000多人,北匈奴遭到了漢朝的毀滅性打擊。

上圖_ 東漢版圖

竇憲和竇固兩位將領爲何能收復西域,平定匈奴?

第一,東漢騎兵戰鬥力的進一步提升。

東漢騎兵戰鬥力的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半裝具騎兵的完善。

根據《武庫永始十年兵車器集簿》的記載,中國最早的半裝具騎兵在西漢後期就已經出現了。當時記載的武庫當中馬用甲的數量達到了5300多套。東漢時期,半裝具騎兵進一步完善,東漢時期騎兵的馬甲能保護馬匹的頭部和前胸,而頭部和前胸恰好是馬匹相對薄弱的身體部位。

雖然東漢的騎兵沒有出現重金屬的馬鎧,但對匈奴作戰,半裝具重騎兵已經相當足夠了。沒有馬鎧的重騎兵很適合漢軍騎兵的長途奔襲,比如公元91年漢軍反擊匈奴的戰役,漢軍連續行軍5000裡,這顯然不是全裝具身披金屬馬甲的重騎兵所能做到的作戰距離。

漢軍的對手匈奴並沒有大量的重裝步兵作戰,半裝具騎兵讓漢軍在對付以騎兵爲主體的匈奴軍隊的作戰中顯得遊刃有餘。達到了保護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

上圖_ 漢代的青銅矛、鐵矛

2.進攻武器的改進,東漢的騎兵淘汰了長戟,大量使用騎兵用的長矛。在進攻作戰中,長矛使用靈活更加的鋒利,能在騎兵追擊作戰中直接刺殺匈奴騎兵的後背,達到直接殺敵的效果。

3.坐具的改進,東漢時期的騎兵馬鞍比西漢時期的馬鞍更加穩定,上面加裝了鞍橋,這使得東漢騎兵在騎馬乘坐出擊打擊敵軍的行動中,更加穩定,不太容易從馬上跌落下來。

防護的提升,進攻武器和坐具的改進,讓東漢騎兵獲得了更加強勁的戰鬥力。而這支東漢騎兵部隊的出現,讓竇憲和竇固的手中有了一支生力軍,幫助他們取得斬殺匈奴,收復西域的勝利。

上圖_ 漢朝出土的騎兵俑

第二,竇憲和竇固的對匈奴作戰當中不光有漢軍嫡系部隊的參戰,還有少數民族部隊,比如羌族和南匈奴部隊的支持。

根據《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第十三》的記載,“盧水羌胡萬二千騎”。這個“盧水羌胡萬二千騎”就是羌族的12000多騎兵。說明竇固指揮的漢軍是一支漢軍嫡系部隊和羌族騎兵聯合作戰的軍隊。羌族作爲少數民族,在騎射中佔有較大的優勢。

根據《後漢書·卷二十三》的記載:“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及羌胡兵出塞。”北軍五校是漢軍的嫡系部隊,而這段史料裡面再次出現了羌胡騎兵。證明,羌族騎兵在東漢的軍隊中長期承擔對匈奴作戰的任務。

上圖_ 用弓弩射擊匈奴騎兵的漢軍

根據《後漢書·卷二十三》的記載,竇憲和耿秉各率領漢軍4000多人的嫡系部隊騎兵,以及南匈奴左谷蠡王的1萬多騎兵從朔方出發展開行動。南單于在屠河屯兵,率領1萬多騎兵出滿夷谷。鄧鴻指揮的8000羌族騎兵和左賢王的1萬多騎兵一起行動。

竇憲指揮漢軍進攻匈奴的作戰中,得到了南匈奴左谷蠡王、左賢王軍隊的支持,以及羌族騎兵的支持。

此時的南匈奴已經向漢朝稱臣,成爲漢朝的“盟軍”。南匈奴自然比漢軍更加熟悉匈奴的戰術,尤其是匈奴作戰的弱點。那麼在南匈奴的配合支持下,漢軍部隊勢如破竹,一次就斬殺北匈奴13000多人。

上圖_ 霍去病 西征雕像

第三,正確的運用漢軍騎兵連續突襲長途奔襲的戰術。

只要有後勤的支持到位,漢軍就能大踏步向前開進。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中,漢軍在霍去病的指揮下行軍2000裡,和匈奴左賢王部激戰殲敵7萬人。長途奔襲這個戰術在霍去病的不斷運用下日漸成熟,成爲漢軍對敵作戰非常成熟的一種戰術,帶有“騎兵閃擊戰”的色彩。

在東漢追擊匈奴的戰鬥中,漢軍同樣使用了類似的戰術去打擊匈奴。

比如,竇固的漢軍長途奔襲,在天山打敗了北匈奴的軍隊,斬殺匈奴1000多人。隨後,漢軍又在竇固的指揮下繼續追擊,在蒲類海再次打敗匈奴。漢軍的連續追擊讓匈奴處於疲於奔命的狀態,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上圖_ 竇憲破北匈奴之戰

竇憲的漢軍抓住北匈奴不敢和漢軍正面決戰的弱點,指揮漢軍在北匈奴單于王庭附近的杭愛山展開激戰。竇憲的漢軍直接插到了杭愛山,打北匈奴一個措手不及,斬殺北匈奴13000多人。在杭愛山的戰鬥結束後,漢軍沒有休息而是繼續追擊,追擊敵軍直至烏布蘇諾爾湖。這就堪比漢軍在霍去病的指揮下追擊匈奴殘部到狼居胥山,最後到達瀚海。竇憲等於複製了霍去病的漠北決戰。

公元91年,漢軍出擊北匈奴的戰鬥,也是從居延塞出發在金微山打敗匈奴,漢軍連續行軍5000裡。將漢軍長途奔襲的作戰長處發揮到了極致。

作者:孫毅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戰場決勝者006:重騎兵千年戰史 》 吉林文史出版社 龍語者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