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的人均GDP怎麼和西方差距還是這麼大
最近查了下全球各國和地區的人均GDP,是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3年4月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數據。
起因呢,是不時的在網上看到有網友說,臺灣的人均GDP在2022年超過韓國和日本成爲東亞第一,其實這個說法一看就知道是錯誤的,首先中國香港地區的人均GDP就肯定比臺灣高。
在IMF官網很容易的查到2022年人均GDP的數據,不過讓我驚訝的並不是臺灣的人均GDP如何,倒是突然發現2022年整個東亞地區竟然只有香港的人均GDP還在全球前三十位了。
數據如下:2022年東亞地區人均GDP最高的是香港,爲4.923萬美元,排名全球第20位。
2022年人均GDP日本爲3.382萬美元,排名全球第31位;2022年人均GDP臺灣地區爲3.264萬美元,排名全球第33位;2022年人均GDP韓國爲3.225萬美元,排名全球第34位;
還有個澳門地區人均GDP下降的比較厲害,2022年人均下降到僅有3.154萬美元,排名全球第37位,還不如日臺韓了。那麼中國大陸在哪裡呢,2022年人均GDP中國大陸爲1.281萬美元,排名全球第68位。
東亞地區發展到今天,和西方仍然有巨大的差距,除香港外無一進入全球前三十位,而香港也僅排在全球第20位。相比之下東亞和東南亞黃種人地區最爲奇蹟的是新加坡,2022年人均GDP 8.281萬美元,高居全球第六位。
老實說,這讓人會產生一些思考,都說東亞人是全世界最勤奮的,又是全世界最聰明的,而且從小就卷,讀書的時候參加各種補習班,工作了以後各種996,爲何到了今天,仍然和西方的差距如此巨大。像歐洲經濟明星愛爾蘭,2022年人均GDP都超過10萬美元了。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由於時間上的先後關係,客觀上的巨大差距,東亞長期是追趕型社會,幾百年來0-1的基礎科學和新興產業,源頭仍然主要在西方,換句話說,東亞的人均GDP追趕到現在,已經是跨越了巨大鴻溝的結果
而追趕型社會的人均GDP是很難超過創新引領社會的,因爲產業發展有其規律,那就是最先產業化的企業往往會獲取該產業最多的利潤。
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而亞洲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洋務運動,也只是發生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時間上整整晚了一百年,而實際的差距其實還不只這一百年,西方國家在此之前已經經歷了大航海時代,佔據了大量的殖民地,同時在政治體制上也完成了改革,像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前的17世紀,就已經爆發和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1689年的《權利法案》就已經標誌着英國進入了君主立憲制,而同時期的中國還是清朝開國不久。
像中國,儘管洋務運動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了,但政治體制上直到八九十年之後,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穩定下來,組織能力得到另一個躍升,但之後在經濟領域,在改革開放之後才從計劃經濟走向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到今天也就四十多年。
像韓國,擺脫日本殖民統治之後,又遇到了朝鮮戰爭,真正的開始大發展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事情了,到今天也就是六十年左右。
即使是轉型最爲順利的日本,在發展時間上也比西方晚了不少,而且日本鮮有開創性的產業,今天支撐日本的支柱產業,汽車和電子,技術和管理手段都是最早來自西方,而後纔在日本有大發展。
最近二十年我們最爲火爆的新興產業,人工智能,智能手機,互聯網,都是最開始在西方誕生和發展,只有新能源汽車,這個0-1的產業中國在時間上和美國相差不多,比亞迪在這方面的長期堅持投入,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下圖是8月初王傳福在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活動上演講的PPT,截止到 2019 年底,比亞迪累計推出了 20 個車型,176 款不同型號的新能源車型。但是總體汽車銷量停滯不前,2010年汽車銷量(包含燃油車,下同)52萬輛,2019年還下降到了45萬輛,甚至2010年的52萬輛銷量還成了十年(2010-2019年)來銷量最高的一年。幸而最後堅持到了2020年新能源車的爆發。
王傳福還說,"在最近的 12 年,比亞迪有 11 年的研發投入,超過了當年的淨利潤,甚至很多時候還是淨利潤的 3- 4 倍。我很清楚的記得,在 2017 年到 2019 年,比亞迪連續三年利潤大幅下滑,尤其是到 2019 年,淨利潤只有 16 個億。但是在研發上,那一年我們還是咬緊牙關投了 84 個億。"
2:西方軍事霸權的影響
韓國和日本,目前事實上就是在美國控制狀態,美軍在這兩個國家大量駐紮,並且事實上對他們的政治生態有着巨大的影響。
這使得美國實際上具備對這兩個國家人均GDP和發展程度的控制力。
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裡面已經提過不少了,可以見:
幾十年來,美國想和日本籤任何不公平的貿易條約,日本最後都得籤,這是嚴重影響日本產業發展的。
通過軍事霸權,可以牢牢控制着日韓發展的上限。
不過這裡我想說,這個西方軍事霸權,對於中國同樣有巨大的影響,當年的抗美援朝,就對中國的工業分佈產生了巨大影響,
首先是南廠北遷,建國初期東北的工業主要集中在遼寧省,而抗美援朝時期遼寧成爲了前線,而此時蘇聯作爲盟友卻是大後方,因此組織了把遼寧的大型工廠搬往黑龍江的南廠北遷計劃,1950-1953年年後搬遷了25個大型工廠,1952年黑龍江工業產值躍升到1949年的2.6倍,並首次超過了農業產值。
然後是156個大型工程,因爲我國在抗美援朝擊敗了西方軍事力量,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地位,也鞏固了中蘇同盟關係,而且讓東北得到了朝鮮這個屏障隔絕西方軍事力量,蘇聯增強了對中國的信心,將中國作爲工業扶持對象,而且156個大型工程得以三分之一放在東北地區,倘若抗美援朝我國慘敗,那東北地區將成爲前線,不僅大規模工業建設不能展開,而且蘇聯的156個大項目經濟援助也會受到嚴重影響,蘇軍也可能長期呆在中國不走。
到今天也是一樣,爲什麼臺灣問題對我國如此重要,爲什麼我國在大力的推進軍事力量建設,海陸空天各種新式武器不斷涌現,海軍高速度造艦下餃子,就是因爲一個國家一旦在某個戰爭中失利,其國運都將受到嚴重影響,內部各種矛盾會爆發,影響內部穩定發展,經濟當然也是首當其衝。
而其他國家也將知道,你的經濟發展是受到軍事霸權國家控制的,因此在各種日常經濟政策制定中一定會傾向於考慮戰勝國的意志。
美國也深刻的明白這一點,因此不管日本還是韓國,其軍事領域的發展是被美國牢牢控制的。
未來在臺海,如果打仗是必須要打贏的,沒有輸的餘地。
3:超低生育率陷阱--東亞發展模式的問題
前兩點是客觀的歷史因素和外部因素,但是我始終覺得東亞模式也是存在自身的問題的,2018年我寫過一篇文章,歷數了東亞在發展水平上的不足:
但我覺得東亞模式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其共同的特徵就是東亞無一例外陷入超低生育率和超高老齡化社會,全球生育率水平最低,這個最低是字面意義的最低,不僅低於中東,非洲,拉美,南亞等,也低於俄羅斯,西方等。
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韓國,包括東南亞的華人社會新加坡等生育率全部都在1.0的超低生育率附近,中國大陸的生育率也在朝這個方向走,也就日本好一些,但也低於西方水平不少。
東亞的超低生育率,是非常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因爲超老齡化社會是無法持續發展的,也是沒有年輕社會有活力和創新的,市場規模也會不斷萎縮,老人尤其是底層老人也得長期工作來養活自己。
我們一般都會說中等收入陷阱,說的是大量的國家無法有效的跨越中等收入階段而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對於東亞社會來說,似乎不存在這個問題,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都順利的跨過了這一階段,進入了發達經濟體的行列,對於東亞來說,獨有的特色問題是超低生育率陷阱,這個嚴重損害了東亞社會的長期競爭力,使得人均GDP到進入發達經濟體門檻之後就後繼乏力。
一般我們會直覺的說,東亞社會出生率超低是因爲人多地少,人均資源少,人口密度大,但是這個解釋太簡單粗暴了,東南亞,南亞人口更加稠密,可是生育率可是高出不少,
就算同樣在國內,東北地區 人口密度就 很低, 但是生育 率 甚至在國內都排在倒數 。
再拿國內的陝西和英國比較,兩者的土地輪廓非常相似,
陝西面積20.56萬平方公里,英國面積24.4萬平方公里,
陝西人口3956萬人,英國人口6697萬人,
英國的人口數量比陝西高69.3%,足足多出了2741萬人。
按照人口密度,英國比陝西高出了42.7%。
但是一看生育率,陝西2022年出生29.1萬人,英國出生人口光是英格蘭和威爾士就有60.5萬人,陝西比英國還低。
人是利益的動物,無利不起早,生育率低其實是因爲覺得成本過高,而獲得收益不夠,而且超低生育率跟社會資源分配問題息息相關。
這個長期的問題如果不解決,也就無法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也永遠無法達到西方人的生活水平。
我自己也簡單的想過,如果從我個人的生活體驗出發,能夠提升生活滿意度的包括以下幾個點:
其一是繼續高端產業突破,做大蛋糕,最寶貴的資源不是自然資源,而是高端產業工作機會,這個是做大蛋糕的關鍵,一個蘋果公司一年就能創造幾千億美元的增加值,爲什麼這幾年圍繞着華爲中美展開激烈的攻防,因爲華爲是高科技產業和工作機會的代表公司,華爲及其上下游企業產業鏈能夠給中國帶來上幾百萬個高收入崗位。
其二是工作機會的轉移,來北上廣深工作的人,恐怕很大一部分並不是真的有多麼喜歡這裡,而是因爲這裡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如果能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恐怕很多人會願意在老家拿一萬一個月。
前幾個月我身邊就有在深圳工作了十幾年的前同事,舉家搬遷到重慶去了,聽說房子買了一百五十多平,原因是因爲他們工作的公司在重慶建設了新的中心,而願意從深圳調過去的員工,薪資待遇是不變的,這就很有吸引力了,在重慶整個生活水平上了一個層次。我在以前也說過這個問題。
其三是在非一線地區先放開低密度住宅和別墅的建設
爲什麼說生育率和分配相關,就算高科技產業突破了,高收入崗位更多了,但是住宅供給上還是高層住宅,密集小區模式,那對老百姓來說居住水平也沒有提高,應該提高土地資源對住宅的分配。
目前全國人口總量已經在2022年開始下降,以後下降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實際上2020年七普的數據來看,全國絕大部分城市的人口都已經比2010年下降了,在人口下降已經是全國各地主流的情況下,很多地方人口迅速減少甚至已經成爲影響當地發展的頭號問題,還在這裡繼續限制別墅和低密度社區供給已經沒有必要了。
擴大供給,降低單位面積房價,讓一部分人先住上北美澳新水平的社區,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生活水平,還可以極大的釋放消費潛力,也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從一線地區回來創業,生活和居住。
目前國內其實是沒有真正的北美,澳新式的住宅的,少數的別墅產品很多也顯得擁擠,設計水平差,所以每年國內有大量的購買力涌向這些海外地區購買住宅,這也不奇怪。
其四是不斷加大生育補貼和支持
這一點現在已經在做了,像深圳衛健委發佈《深圳市育兒補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就規定補貼標準(1)生育第一個子女的,辦理出生入戶後發放一次性生育補貼3000元,另外每年發放1500元育兒補貼,直至該子女滿3週歲。(2)生育第二個子女的,辦理出生入戶後發放一次性生育補貼5000元,另外每年發放2000元育兒補貼,直至該子女滿3週歲。(3)生育第三個子女的,辦理出生入戶後發放一次性生育補貼10000元,另外每年發放3000元育兒補貼,直至該子女滿3週歲。
只要我們應對得當,我相信中國大陸是有機會成爲第一個跨越東亞社會超低生育率陷阱的地區,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最終超越西方的生活水平的。
往期文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