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住夫家壓力 她讓先生成「無語師」

慈濟志工和醫學生,以及無語良師的家屬,一起送老師最後一程。記者賴昀岫/攝影

「你們別害怕,他是好人,如果還活着,你們會喜歡他。」廿七年前,四十七歲的周女士是這麼安撫四名慈濟大學醫學系學生,避免他們見到先生的大體時嚇到;那時的社會對大體捐贈認識有限,但她仍頂住夫家龐大壓力,堅定捐出先生大體,讓摯愛「一生不平凡」。

周女士的先生名叫楊健民,他五十歲那年的母親節,因背痛、水腫等症狀無法起身,送到急診被診斷肝硬化,住院長達兩個月,住院期間家中頓失家計,病情好轉出院,他馬上覆工,不料冬至當天病情急轉直下,收治加護病房後沒多久就離開人世。

周女士說,當時先生在加護病房時,就做好先生會離開的準備,那時腦中不斷想起,慈濟曾宣導大體捐贈,念頭反覆在腦中徘徊,最後決定若先生不幸離開,要讓先生返家咽最後一口氣,再捐出大體。

而這個決定卻讓先生的家族不解,每天疲勞轟炸,甚至撂下「你種什麼因,小孩得什麼果」的狠話,直到證嚴上人開示、並經歷送靈典禮及追思會後,才態度軟化,日後也同意其他的親戚捐大體。

花蓮慈濟大學解剖學科主任曾國藩表示,傳統華人文化講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死要全屍,大體捐贈風氣較歐美弱,導致大體數目不足,影響教學品質。

廿九年前開始,慈濟一改國外把大體老師「無名化」,只將其視爲一隻教具,他們將大體捐贈者視爲「無語良師」,用身體替學生上最後一堂課,醫學生須在上課前,到捐贈者家中訪問家屬並寫成故事,讓成爲大體老師的逝去者,人生經歷被看見。

此舉也讓大體捐贈數攀升,慈濟至今收到志願捐贈大體者逾四萬人,過去五年,每年平均約收七十六具大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