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新人豪氣的底氣是什麼?
藏曆新年臨近,各地農牧民紛紛開啓“數錢”模式,一年一度的集體經濟分紅活動在雪域各地陸續展開。在山南市乃東區滴新社區,居民今年又分到了大“紅包”。
去年,滴新社區分紅1200多萬元。對此,區內外媒體紛紛進行了報道,讓滴新社區“豪氣”了一把。
今年,滴新社區分紅1190多萬元。現場擺放了560多萬元現金,其餘的則通過線上轉賬給羣衆。與去年相比,喜悅之餘,滴新人對分紅的態度多了幾分低調、自信與從容。
滴新人豪氣,但他們不希望給外界留下只是有錢的印象。滴新人知道,每年千萬元的分紅並不是他們豪氣的底氣。
那麼,他們豪氣的底氣是什麼?這事還得從20年前說起。
這個雅魯藏布江對岸的社區距離乃東城區只有20分鐘的車程。“養豬爲過年,養雞爲花錢”,和全區廣大農牧區羣衆一樣,20多年前,滴新人過着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依靠土地只能保障溫飽,爲了手頭上能夠寬裕一點,一到農閒時節,村民就開始到山南或拉薩打零工。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西藏駛入經濟發展快車道。一條條黑色公路在延伸,一座座新興城鎮拔地而起……
乘着富民惠民政策的東風,不甘人後的滴新人抓住了發展機遇。
去年剛退休的老支書扎西多吉掰着指頭告訴記者:2006年,全村集資成立砂石場;2008年,集資成立磚場;2009年,成立採石場。滴新村產出的砂石料變成周邊城鎮的高樓和平整的路面。搭着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滴新村挖到“第一桶金”。
後來,爲響應國家環保政策,村裡陸續關停了砂石場、磚場、採石場,尋求發展模式的轉型。
於是,村裡又陸續有了藏香豬養殖合作社、奶牛養殖場、建築公司、運輸車隊。
扎西多吉說,1999年,他擔任村委會主任的時候,村集體賬面沒有一分錢。現在,已發展成爲山南市乃東區澤當街道滴新社區,集體固定資產和現金資產分別達到5400多萬元和7000多萬元。十幾年來,社區集體分紅數額從40多萬元增加到每年千萬元以上。不算各種工資收入,這些年社區累計向羣衆發放利潤分紅達5000多萬元。富足的滴新人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全社區247戶羣衆中,200戶家庭出了大學生,目前在全區各地工作。
隨着集體產業的壯大,早在十多年前,農忙時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開始在滴新村出現。
爲解決勞動力問題,2013年,滴新村又集體出資成立了農機合作社和種植合作社,逐步由集體接管各戶土地。
黨中央精準脫貧政策實施的幾年後,滴新人口袋鼓鼓、頭腦充實,在市場經濟“實戰”中、在網絡信息的薰陶中,涌現出一批經營管理集體經濟的內行。
年輕的社區治保委員旦增說,去年底,村裡又買了10臺大型聯合收割機,淘汰了一批老舊農用機械。社區300多個勞動力早已完全擺脫傳統農牧業的束縛。3000多畝耕地,從種到收都實現了機械化,集體“農莊”模式已初具雛形。
年過半百的滴新社區居委會主任邊巴經歷了滴新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20年。在他內心深處,不捨得這片土地。
“年輕人要麼在外工作,要麼在村經濟實體上班,社區裡平時只有老人,我們也面臨‘老齡化’問題。”邊巴說,作爲社區居委會主任,貫徹好中央精神,守住耕地紅線,經營好3000多畝土地是他最重要的責任。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人是鄉村振興的“金種子”。滴新社區899人都捨不得這片土地。
隨着生產生活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可以預見,藏香豬養殖合作社、奶牛養殖場、建築公司、運輸車隊勞動密集型崗位今後也會出現勞動力的短缺。
談起滴新的將來,邊巴說,年輕人見多識廣,比他有文化,相信他們有能力解決。
故事講到這裡,滴新人豪氣的底氣是什麼,我們應該清楚了。
滴新人豪氣的底氣,源自他們不畏艱難、勇於開拓的精神,源自他們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的智慧,更源自他們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熱愛與堅守。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也爲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活力、蓬勃發展的鄉村振興典範。展望未來,滴新人將繼續秉持這份豪氣與自信,以更加堅定的步伐,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他們的故事,將激勵着更多人爲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共同書寫新時代農村的壯麗篇章。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