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浦江科學大師講壇開講 趙東元“孔”中看世界探究科學前沿

講壇現場(央廣網發 戚心茹攝)

央廣網上海12月29日消息(記者韓曉餘 通訊員殷夢昊 丁超逸 張校毓)“好奇心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有。但真正要在科學上有所作爲,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愛’。這份愛不是簡單的興趣,而是一種從內心生髮的理性思考。這種驅動力強烈到你願意爲它付出所有。”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麼?趙東元的答案只有一個字:愛。

12月28日上午,在復旦大學相輝堂舉行的第五期浦江科學大師講壇上,復旦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復旦大學相輝研究院首任院長趙東元以“‘孔’中看世界——無盡的科學前沿”爲題作報告。

自稱“造孔之人”的他,這次不單聚焦於他所深耕的介孔材料領域,而是將視角拉得更廣更遠,從遙遠的古希臘哲學談起,分享化學這一學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專的曲折歷程,以及他對於科研工作返璞歸真的思考。

紮根本科教學20多年的趙東元,一向以備課認真著稱。爲了這場講座,他更是花一週時間精心準備。148頁的幻燈片,既有化學科學的發展,也有創新的科學思維,還有未來的學科發展。

講壇現場(央廣網發 戚心茹攝)

什麼是化學?講座伊始,趙東元以古希臘自然哲學作爲引入,從化學家的視角分享了人類如何看待物質,以及如何從分子水平、原子水平研究物質科學的歷程。

化學是一門非常古老的學科,其起點最早可溯源至中世紀的鍊金術。人們研究物質的起源、構成,從一開始就伴隨着神秘。希伯來語中的“Chaman”,便是“謎團”的意思。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趙東元結合甲骨文與杜甫詩句,揭示了“化”字所蘊含的變化之意。在他看來,“造化”正是化學的本質,大自然創造了萬物,通過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互變化,造就了大千世界。

談及化學的特點,趙東元認爲:“化學沒有數學那麼‘精確’,也沒有物理那麼‘高大上’,很多時候也看不見摸不着。一代代化學研究者,都是在黑暗中慢慢摸索前進。”比如,僅僅爲了弄清楚空氣的組成,人們就前前後後花了三百多年的時間。

“化學家要充滿想象力,要有做探險家的能力。”趙東元強調。而與此同時,化學也是合成的藝術,是一門藝術的科學,需要被傳承和創新。

如何看待科學研究和應用之間的關係?面對現場聽衆的提問,趙東元回答,儘管化學是離工業最近的一門基礎學科,很多研究成果都能實現轉化,但基礎研究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和應用價值,而應當專注於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本身。

“正如化學在鍊金術、煉丹術中存在了很長時間,當人們以獲取黃金爲目的時,它就不是科學。”趙東元說,1661年,當羅伯特·波義耳寫下第一本化學“教科書”並開始研究物質的本質和物質的變化時,化學才成爲了一門科學。

“基礎研究的翅膀一旦插上了應用的鉛砣,就難以高飛遠舉了。”他強調,做科研不要總是問“有什麼用”,只有先回答好基礎問題,纔可能圍繞已有的科研成果,實現更爲廣泛的應用。

而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興起,趙東元也感受到了緊迫感。“現在,我們利用AI可以設計出200多種晶體材料,放在以前,人們要不斷試錯,花掉10年甚至更長時間。”目前他正在帶領團隊致力於將人工智能與傳統化學研究相結合。

就在今年11月,復旦大學成立相輝研究院,趙東元受聘爲首任院長。該研究院聚焦攻關前瞻性、挑戰性、高價值的關鍵科學難題,着力營造寬容、開放、活躍、自由的學術環境,爲人才“十年磨一劍”提供製度保障。

“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科學精神,是趙東元始終倡導的。他期待與更多科學家並肩努力、心無旁騖,“讓科學成爲未來中國重要的文化基因,讓科學伴隨我們的夢想實現”。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