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拓展】高考地理中的潮汐現象!何爲大洋中脊?

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專業高考地理備考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潮汐,是發生在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是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週期性運動。習慣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漲落稱爲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動稱爲潮流。

一、潮汐現象

潮汐現象是指地球上的海洋表面出現週期性漲落的現象,白天的漲落稱潮,晚上的漲落稱汐。其形成主要源於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

二、潮汐的形成原因

1. 月球引潮力:月球離地球較近,對地球海洋的引潮力作用顯著。它吸引地球海洋水體,使靠近月球一側的海水凸起形成漲潮,而地球另一側由於慣性離心力作用也會出現海水凸起漲潮,中間區域則爲落潮帶。

2. 太陽引潮力:太陽雖然距離地球遠,但質量巨大,也對地球海洋有引潮力作用。不過其引潮力約爲月球引潮力的46%,通常在朔(農曆初一)、望(農曆十五)時,月球、太陽和地球近乎在一條直線上,太陽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疊加,形成大潮,潮差較大;上弦月(農曆初七、初八)和下弦月(農曆二十二、二十三)時,月球與太陽引潮力相互抵消一部分,形成小潮,潮差相對較小。

三、潮汐的週期類型

1. 半日潮:在一個太陰日(約24小時50分鐘)內,出現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漲潮、落潮時間大致相等,潮高相差不大,如我國廈門港多爲此種類型。

2. 全日潮:在一個太陰日裡,只出現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像我國南海北部灣部分地區是全日潮。

3. 混合潮:一個月內有些日子出現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有些日子出現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我國秦皇島港屬於混合潮型。

四、潮汐的影響

1. 對海岸地貌的影響 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長期的潮汐作用會塑造各種海岸地貌,如潮汐通道、潮灘、海蝕崖等。潮水的漲落不斷沖刷、搬運和堆積泥沙等物質,促使海岸地貌不斷髮生變化。

2. 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潮汐的漲落會使海水在海岸帶和近海區域不斷交換,帶來豐富的營養物質,有利於浮游生物的生長繁殖,進而爲魚類等海洋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

一些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也與潮汐密切相關,比如許多貝類會在漲潮時張開貝殼覓食,落潮時關閉貝殼。

3. 對航海的影響

掌握潮汐規律對於航海至關重要。高潮時,港口、航道的水位較高,有利於船舶進出港口和在淺水區航行;相反,低潮時可能會使船舶擱淺,所以船舶進出港要根據潮汐時間表來安排。

4. 對沿海漁業和海水養殖的影響

漁民們常常根據潮汐規律出海捕魚,因爲漲潮時,海水會將海洋深處的營養物質帶到近海和岸邊,吸引魚類聚集覓食。

在海水養殖方面,要考慮潮汐的水位變化,合理設置養殖設施的高度,防止在低潮時養殖生物暴露在空氣中而受損。

5. 對沿海能源開發的影響

潮汐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可以利用潮汐的漲落來發電。在一些潮差較大的地區,如法國的朗斯河口,通過建設潮汐發電站,將潮汐能轉化爲電能供人們使用。

【大洋中脊簡介】

大洋中脊又稱爲中央海嶺,是指貫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徵相似的海底山脈系列。

洋中脊縱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彼此相連,總長約8萬公里,爲地球上最長最大的山系。它既是巨大的海底地形單元,也是最重要的海底構造單元之一。

【大洋中脊特點】

洋中脊是現代地殼最活動的地帶,經常發生火山活動、岩漿上升和地震,水平斷裂廣佈。

根據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洋中脊是洋底擴張的中心和新地殼產生的地帶。熱地幔物質(熔融岩漿)沿脊軸不斷上升,凝固成以超基性和基性巖組成的新洋殼,並不斷向兩側擴張推移。擴張的半速度(即每邊速度)多爲1~5釐米/年。

【大洋中脊的分佈】

在太平洋,其位置偏東,稱東太平洋海隆(海嶺);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大洋洋脊在大西洋位置居中,走向與大西洋東西兩岸大體平行,呈S形展布,稱爲大西洋中脊。

三大洋洋脊的南端彼此相連,北端則伸進大陸或島嶼,大西洋中脊向北延伸,穿過冰島,與北冰洋中脊相連接。

【大洋中脊的特徵】

縱向延伸的中央裂谷和橫向斷裂帶是大洋中脊最突出的特徵。大洋中脊軸部地震和火山活動頻繁,故又稱活動海嶺。大洋中脊體系環球綿延數萬公里,寬數百至數千公里。其面積約佔世界大洋總面積的33%,可與全球大陸面積相比。

大洋中脊是海洋深處的巨大山脈,那裡同時也是生成新的海洋洋殼的地方。在洋中脊火山口,灼熱的岩漿由地幔向上涌,逐漸冷卻,結合周圍已軟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殼,新生成的洋殼擠壓洋中脊兩邊已有的地殼,不斷向外擴張,最終在板塊的交界邊緣俯衝回地幔去。洋殼在洋中脊出生,在板塊與板塊的撞擊中消亡,這樣代謝不止。

【大洋中脊的成因】

關於大洋中脊的成因,大多采用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來解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的中心,熱地幔物質沿脊軸不斷上升形成新洋殼,故中脊頂部的熱流值甚高,火山活動頻繁。中脊的隆起地形實際上是脊下物質熱膨脹的結果。

在地幔對流帶動下,新洋殼自脊軸向兩側擴張推移。在擴張和冷卻的過程中,軟流圈頂部物質逐漸冷凝,轉化爲岩石圈。

【學以致用】

大洋中脊是綿延於各大洋底的總長達八萬千米的火山山脈。地慢的岩漿在大洋中脊處上升,快速冷卻形成新的大洋地殼,作爲板塊運動的一部分,在大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殼在接近俯衝板塊邊界的過程中逐漸變冷變重,最終俯衝進入地幔,形成一個大洋地殼的循環下圖示意大洋中脊擴張過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圖中大洋中脊處()

A.受水平擠壓形成斷層 B.熱液區多花崗岩

C.洋殼俯衝到陸殼之下 D.洋殼不斷向外擴張

5.圖中大洋中脊處地殼岩層的新老關係表現爲()

A.從〇到P先變老再變新 B.從O到P由新到老

C.從〇到P先變新再變老 D.從〇到P由老到新

【參考答案】

D B

【解析】

1.由材料可知,地幔的岩漿在大洋中脊處上升,快速冷卻形成新的大洋地殼。作爲板塊運動的一部分,在大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殼在接近俯衝板塊邊界的過程中逐漸變冷變重,最終俯衝進入地幔,形成一個大洋地殼的循環。由此可推斷,大洋中脊處兩側地殼向外擴張,爲生長邊界,A錯誤,D正確;熱液區岩石多爲噴出型岩漿岩(玄武岩),在遠離大洋中脊的地方,大洋地殼逐漸變冷變重,俯衝進人地幔,B、C錯誤。

2.岩層新老關係的判斷。從上題可以得出,大洋中脊處地殼向外擴張;結合文字材料對大洋地殼循環的描述可推測,大洋中脊處形成的岩層最新,越往兩側岩層越老,最終在海溝處消失,形成大洋地殼循環。所以圖中從〇到P岩層的新老關係表現爲由新到老,B正確,A、C、D錯誤。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衆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衆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衆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爲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爲圖文地理。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