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素養】最全冰川地貌知識,都是乾貨!高考地理中的溼地

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專業高考地理備考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在高山和高緯地區,氣候嚴寒,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常年積雪,當降雪的積累大於消融時,地表積雪逐年增厚,積雪逐漸變成粒雪,再由粒雪變成微藍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層壓力作用沿斜坡緩慢運動,就形成冰川。

地表經受過冰川強烈的塑造,形成一系列冰川地貌。

冰川和冰川作用

1

雪線

雪線:在高山和高緯地區,地表年降雪的積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線。(常年積雪區的下界)

雪線示意圖

繪圖 | 李雙福

山區的積雪面積和高度隨季節變化,冬季積雪區擴大,積雪高度下降。夏季積雪區縮小,積雪高度上升。

在雪線以上爲多年積雪區,雪線以下爲季節積雪區。(雪線的高度是寒冷氣候地貌的一條重要界線,冰川形成在雪線以上,一個地方的高度如果低於該區的雪線高度,就不能形成冰川。)

決定雪線高度的主要因素:

溫度

形成多年積雪,首先取決於近地面空氣層的溫度是否長期保持在0℃以下。

氣溫影響雪線高低示意圖

繪圖 | 李雙福

氣溫隨高度和緯度而變化,低緯雪線位置較高,高緯雪線位置較低。從低緯向高緯的雪線高度變化並不是一條直線,還受降水量多少的影響。

降水量

地球上雪線位置最高不在赤道,而在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

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

背風坡降水少,雪線高

繪圖 | 李雙福

赤道附近降水量多,副熱帶高壓帶降水量較少,但這兩個地區的溫度對雪線的影響不如降水量影響大,所以赤道附近的雪線高度要比副熱帶高壓帶低。

南美洲赤道與迴歸線附件雪線高低示意圖

繪圖 | 李雙福

地形(坡形、坡向)

在同一朝向的山坡,緩坡較陡坡更易積雪而雪線降低。

不同坡度積雪示意圖

繪圖 | 李雙福

坡向主要影響降水和日照而使雪線高度變化。

如喜馬拉雅山南坡雪線高度爲4400-4600m,北坡爲5800-5900m,這是因爲高大的山體阻擋了從印度洋來的氣流,在南坡降水量多,雪線位置低,北坡降水量少,雪線位置高。

喜馬拉雅山南北坡雪線高度示意圖

繪圖 | 李雙福

另外,在北半球大陸性較強的地區,南北山坡降水量變化不大的山地,南坡雪線比北坡雪線要高,因爲南坡向陽,融雪快,雪線位置高,北坡背陽,融雪慢,雪線位置低。

天山的南坡雪線高於北坡示意圖

繪圖 | 李雙福

2

冰川形成過程

積雪變成冰川:是先由新雪變成粒雪,再由粒雪變成冰川冰,最後形成冰川。

冰川冰形成示意圖

繪圖 | 李雙福

高緯、極地區:氣候嚴寒,新雪降落地表後,在昇華再結晶作用下,雪花棱角很快消失、變圓,成爲粒雪,並使粒雪層發生沉陷作用。隨雪蓋厚度的增加,下部粒雪層受壓加大,重結晶作用,致使各晶體相互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塊狀冰川冰。(這種成冰過程速度緩慢,南極中央200餘米深處的冰體,已經歷了近千年的歷史。匠心地理)

中低緯度高山區:夏季氣溫高,冰雪融水的滲透再凍結作用,加速了粒雪化和成冰作用過程,甚至當年就有成冰作用的條件,形成的冰川冰。一般比極地區冰川的密度大、透明度高。

冰川冰:是冰晶的聚合體。它在低溫條件下,冰晶體相互之間結合十分緊密。

當接近熔點時,冰川冰就顯得不穩定,呈現冰、水、汽三相併存局面,這是冰川之所以能實現塑性變形的原因。因此,只要一定厚度的冰川冰結合地表或冰面具有適當的坡度,在壓力與重力的作用下,冰體就能向雪線以下地區緩慢流動,伸出冰舌,形成冰川。

3

冰川的類型

1、按冰川發育的氣候條件和冰川溫度狀況分爲:

海洋性氣候冰川(暖冰川)我國西藏東南部和阿爾卑斯山的現代冰川都屬於這種類型。

大陸性氣候冰川(冷冰川)發育在降水較少、氣溫低的大陸性氣候地區,我國西部大陸內部和中亞的一些現代冰川屬這種類型。

2、按冰川的形態、規模和所處的地形條件分:

山嶽冰川:是發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佈在中緯和低緯高山地區。

大陸冰川:是在兩極地區發育的冰川,它面積廣,厚度大。如冰川中心凸起形似盾形的,叫冰盾。還有一種規模更大的、表面有起伏的大陸冰體,叫冰蓋。(格陵蘭冰蓋和南極冰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冰蓋。)

南極大冰蓋

平頂冰川:是發育在起伏和緩高地上的冰面平坦的冰川。冰川的周圍伸出許多冰舌。如冰川規模較大,覆蓋在整個穹形山頂上,又稱冰帽。這類冰川發育於雪線以上。

平頂冰川

山麓冰川:是山谷冰川從山地流出,在山麓帶擴展或匯合成一片廣闊的冰原。

阿拉斯加·馬拉斯平冰川

4

冰川的運動

冰川運動速度比河流水流流速要小得多,一年只前進數十米至數百米,即使有一些突然性的快速運動冰川,其運動速度也不及河流水流速度。冰川運動由冰川的厚度、冰川下伏地形坡度和冰川表面坡度等因素控制。

冰川運動速度隨季節有變化。在消融區冰川運動的趨勢是夏天快,冬天慢。(一般夏季運動速度要大於年平均流速,冬季則小於年平均速度。因爲夏季冰川表面消融,融水對潤滑冰牀和冰體起着很大作用,這樣就加強了滑動過程)

冰川運動速度還與冰川冰的補給量和消融量有關。(補給量大於消融量,冰川厚度增加,流速加快,冰川尾端向前推進;補給量小於消融量,冰川厚度減薄,流速減慢,冰川尾端往後退縮。補給量等於消融量,冰川就處於穩定狀態,匠心地理公衆號整理。)

不管冰川屬於上述哪種狀態,冰川始終向前運動。

5

冰川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

1、冰川的侵蝕作用

冰川有很強的侵蝕力。冰川的侵蝕方式可分:拔蝕作用和磨蝕作用。

拔蝕作用:是冰牀底部或冰斗後背的基岩,沿節理反覆凍融而鬆動,鬆動的基岩再與冰川凍結在一起時,冰川運動時就把巖塊拔起帶走。冰川拔蝕作用可拔起很大的巖塊。

磨蝕作用:是冰川運動時形成底部滑動,使凍結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像銼刀一樣,不斷地對冰川底牀進行削磨和刻蝕。冰川磨蝕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擦痕和磨光面。

2、冰川的搬運作用

冰川侵蝕產生的大量鬆散碎石和由山坡上崩落下來的石塊,進入冰川體後,隨冰川運動向下游搬運,這些被搬運的岩屑叫冰磧物。

根據冰磧物在冰川體內的不同位置,可分爲不同的搬運類型。

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磧,夾在冰內的叫內磧,位於冰川底部的叫底磧,分佈在冰川邊緣的叫側磧,兩條冰川匯合後,側合併構成中,隨着冰川向前推進,在冰川末端圍中確繞冰舌前端的冰磧物,叫終磧(尾磧)。

山谷冰川的運動

繪圖 | 李雙福

冰川搬運能力極強,它不僅能將冰磧物搬運很遠的距離,而且還能將巨大的巖塊搬運到很高的部位。

3、冰川的堆積作用

冰川消融以後,不同形式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形成冰川堆積物。冰川堆積物分選差,大小混雜,礫石磨圓度低。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分爲冰蝕地貌、冰磧地貌和冰水堆積地貌三部分。

1

冰蝕地貌

1、冰斗、刃脊和角峰

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蝕地貌之一,它位於冰川的源頭。典型的冰斗是一個圍椅狀窪地,三面是陡峭的巖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鬥底,向下坡有一開口,開口處常有一高起的巖檻。冰川消退後,冰斗內往往積水成湖,叫冰斗湖。

相鄰冰斗之間的刀刃狀,稱爲刃脊。

幾個冰斗後壁所交匯的山峰,峰高頂尖,稱爲角峰。

角峰、冰斗、刃脊、U型谷示意圖

繪圖 | 曾慶陽

2、冰川穀和峽灣

冰川穀的橫剖面形似“U”形,故稱“U”形谷,也稱槽谷。槽谷的兩側有明顯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平直而陡立,冰川穀兩側山嘴被侵蝕削平形成冰蝕三角面。

槽谷的形成是冰川下蝕和展寬的結果。冰川冰的厚度越大,下蝕力越強,有些槽谷可深達千米。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約斯邁特槽谷深900-1200m,冰川下蝕量有450m,槽谷底還有300m厚的鬆散堆積物。

在高緯地區,大陸冰川和島狀冰蓋能伸入海洋,由於冰川很厚,當冰體入海尚未漂離之前, 在岸邊侵蝕成一些很深的槽谷,冰退以後,槽谷被海水侵入,稱爲峽灣。挪威海岸峽灣的長度達220km,深1308m。(匠心地理公衆號整理) 南美巴塔哥尼亞山脈沿岸的峽灣,深達1288m。

峽灣示意圖

繪圖 | 曾慶陽

3、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和冰川擦痕

羊背石:是冰川基牀上的一種侵蝕地形,它是由基岩組成的小丘,遠望猶如伏地的羊羣,稱這些小丘爲羊背石。

羊背石的平面爲橢圓形,長軸方向與冰流方向一致,朝向冰川上游的坡由於受冰川的磨蝕作用,坡面較平,坡度較緩,並有許多擦痕。冰川下游方的一坡受冰川的侵蝕作用,被挖掘得坎坷不平,坡度較陡。大陸冰川常形成規模較大的成羣羊背石,山地冰川槽巖中也可形成規模較小的孤立羊背石。

在羊背石上或冰川槽谷谷壁上以及在大漂礫上常因冰川作用形成磨光面和擦痕。

當冰川搬運物是砂和粉砂時,在比較緻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更爲發育。如果冰川搬運物多是碎石,則在谷壁基岩上常刻蝕成條痕或刻槽,稱爲冰川擦痕。(冰川擦痕一般長數釐米至1m,深爲數毫米,成釘形,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細,細的一端指向冰川下游)

2

冰磧地貌

由冰川侵蝕搬運的砂礫堆積形成的地貌,稱冰磧地貌。有以下幾種類型:

冰磧地貌

繪圖 | 曾慶陽

1、冰磧丘陵

冰川消融後,原來的表磧、內磧和中磧沉落到冰川穀底,和底一起形成波狀起伏的丘陵,稱冰磧丘陵。

大陸冰川區的冰磧丘陵規模較大,高度可達數十米至數百米。(例如北美的冰丘陵高400m。山嶽冰川也能形成冰丘陵,但規模要小得多,如西藏東南部波密,在冰川槽谷內的冰磧丘陵,高度只有幾米到數十米。匠心地理公衆號整理)

冰磧丘陵之間的窪地透水性很低,常能積水成池。

2、側磧堤

側磧堤是由側磧在冰川退縮以後共同堆積而成。它在冰川穀的兩側堆積成堤狀,向下遊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終磧堤相連,向上遊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線附近。

3、中磧堤

兩條冰川匯合後,其側磧合併成中磧,冰川融化後,在冰川穀中部沿谷地延伸方向堆積成壠狀砂礫堤,稱爲磧堤。

4、終破堤(尾磧堤)

當冰川的補給和消融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時,冰川的末端較長時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這時由冰川上游搬運來的物質,在冰川尾端堆積成弧形的堤,稱終磧堤。

5、鼓丘

鼓丘是由一個基岩核心和冰礫泥組成的一種小丘,也是冰川再接近末端,對冰牀中凸起基岩進行侵蝕,底磧翻越凸起的基岩時,搬運能力減弱,發生堆積而形成的。

山谷冰川(依據:自然地理學)

繪圖 | 李雙福

冰水堆積地貌

冰水堆積地貌: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蝕搬運能力,能將冰磧物再搬運堆積,形成冰水堆積物,在冰川邊緣由冰水堆積物組成的各種地貌。

冰礫阜階地、冰礫阜和蛇形丘

繪圖 | 李雙福

根據冰水堆積地貌的分佈位置、形態特徵和物質結構可分爲以下幾種類型:

(1)冰水扇和外衝平原

冰川的冰融水,常形成冰川河道,它可攜帶大量砂礫從冰川末端排出,在終磧堤的外圍堆積成扇形地,叫冰水扇。幾個冰水扇相連就形成冰水沖積平原,又名外衝平原。

(2)冰水湖

冰融水流到冰川外圍注地中形成冰水湖泊。

(3)冰礫阜階地

在冰川兩側,由於巖壁和側磧吸熱較多,附近冰體融化較快,又由於冰川兩側冰面較中部要低,所以冰融水就彙集在這裡,形成冰川兩側的冰面河流,並帶來大量冰水物質。當冰川全部融化後,這些冰水物質就堆積在冰川穀的兩側,形成冰礫阜階地。它只發育在山地冰川穀中。

(4)冰礫阜

冰礫阜是一些圓形的或不規則的小丘,由一些有層理的並經分選的細粉砂組成,通常在冰礫阜的下部有一層冰磧層,冰礫阜是冰面上小湖或小河的沉積物,在冰川消融後沉落到底牀堆積而成。

(5)鍋穴

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種圓形窪地,深數米,直徑十餘米至數十米,稱爲鍋穴。鍋穴是埋在砂礫中的死冰塊融化引起的塌陷而成。

鍋穴示意圖

繪圖 | 曾慶陽

(6)蛇形丘

蛇形丘是一種狹長而曲折的壟崗地形,由於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稱蛇形丘。(它的長度約數千米至數十千米,高10-30m,有時可達70-80m,底寬幾十米至幾百米,丘頂較狹窄,僅數米,頂部平緩,兩側坡度約10-20°)

蛇形丘的延伸方向大致與冰川的流向一致。

溼地是什麼?它是廣闊無垠的海岸灘塗,是緩急奔流的江河,是星羅棋佈的湖泊,是水草繁茂的沼澤……溼地還是近在身邊的水稻田、庫塘、親水公園,更是萬千水生動植物、兩棲動物、鳥類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和生命家園。溼地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被譽爲“地球之腎”和“物種基因庫”。

一、溼地的概念

溼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鹹水或淡水、半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

二、溼地的類型

1. 沼澤溼地:地表常年或經常有水,生長着溼地植物,有泥炭積累或雖無泥炭積累但有潛育層存在的土地。比如東北三江平原的沼澤溼地。

2. 湖泊溼地:包括永久性淡水湖、季節性淡水湖等。像鄱陽湖、洞庭湖等大型湖泊屬於湖泊溼地。

3. 河流溼地:如永久性河流、季節性河流等。長江、黃河等河流及其河灘溼地都在此列。

4. 淺海、灘塗溼地:指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區以及沿海大潮高潮位與低潮位之間的潮浸地帶。例如我國東部沿海的一些灘塗溼地。

5. 人工溼地:如稻田、水庫、池塘等,是人類爲了生產、生活等需求而建造的溼地類型。

三、溼地的生態功能

1. 調節氣候:溼地水分通過蒸發成爲水汽,又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陸地,調節局部氣候,增加空氣溼度,降低氣溫日較差等。

2. 涵養水源:溼地就像天然的“海綿”,在降水多的時候儲存大量水分,在乾旱時又能釋放水分,起到調節河川徑流的作用,減少洪澇和乾旱災害。

3. 淨化水質:溼地中的水生植物、微生物等可以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的過程,吸附、分解和轉化水中的污染物,使水質得到淨化。

4. 維護生物多樣性:溼地爲衆多動植物提供了棲息、繁衍的場所,是許多珍稀物種的家園,有大量的魚類、鳥類、兩棲類等依賴溼地生存。

四、溼地面臨的問題

1. 圍墾:爲了獲取更多的耕地、建設用地等,人們大量圍墾溼地,導致溼地面積減少。比如一些沿海地區圍海造田,使灘塗溼地遭到破壞。

2. 污染: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等流入溼地,使溼地水質惡化,影響溼地生物的生存環境。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3. 生物入侵:外來物種入侵溼地,可能會與本地物種競爭資源,導致本地物種數量減少甚至滅絕,破壞溼地的生態平衡。

五、溼地的保護措施

1. 建立自然保護區:對重要的溼地設立自然保護區,如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保護丹頂鶴等珍稀鳥類及溼地生態系統),通過法律等手段限制人類活動對溼地的破壞。

2.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衆對溼地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保護溼地的意識,讓人們自覺參與到溼地保護中來。

3. 治理污染:嚴格控制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等的排放,加強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改善溼地水質。

4. 科學規劃:在進行區域開發等活動時,要充分考慮溼地保護,合理規劃,避免盲目開發對溼地造成破壞。

六、高考真題

(2024·湖南·高考真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溼地包括湖泊、沼澤、河流等類型。甲區域曾是裡海的一部分,現爲淡水溼地,有狹窄水道與裡海相連。該溼地流域位於伊朗北部,年均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據預測,21世紀60年代該溼地將全部變爲沼澤。如圖示意該溼地位置及溼地流域的土地利用狀況。

(1)簡述甲區域演變爲淡水溼地的過程。

(2)推測從現在到21世紀60年代,該溼地類型結構的變化及主要原因。

(3)爲減緩該溼地變成沼澤的速度,請提出可行的措施。

答案:(1)河流挾帶泥沙等物質注入裡海後,不斷沉積,後經流水的搬運作用逐漸發育成水下沙壩;隨着水下沙壩逐漸擡高,出露水面,將甲區域與裡海隔開,形成潟湖;隨着河水不斷注入,湖水鹽度逐漸下降,泥沙不斷淤積,最終形成淡水溼地。

(2)變化:溼地中的湖泊消失,全部變成沼澤,湖水變淺變鹹。

主要原因:氣候變暖,蒸發加劇;流域內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增加,導致溼地中水量不斷減少。

(3)發展滴灌等節水農業,調整農業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修築水利工程,調節徑流;優化流域水資源分配,保障下游用水和生態用水;流域內植樹種草,加強水土保持;人工或機械清淤,保持湖盆深度。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衆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衆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衆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爲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爲圖文地理。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