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背後的專網博弈
隨着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低空經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據研究機構預測,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已突破5000億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2萬億元。這一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衆多行業主體的目光,他們紛紛投身於低空經濟領域,希望能夠在這場經濟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低空智聯網絡作爲低空經濟的基礎設施,爲低空飛行器提供通信和監管服務,引起了三大通信運營商的極大興趣。中國電信在今年6月成立了低空經濟產業聯盟,發佈了“低空領航者”行動計劃;中國移動在10月份舉辦了“低空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大會”,提出基於現有的230萬個5G基站、4.9GHz授權頻段和5G-A技術打造通感一體低空網絡的戰略規劃。雖然三家運營商對於低空網絡的規劃不盡相同,但其核心策略都是利用5G公共網絡的能力來提供低空專網服務。
然而,在通信行業內,關於如何構建低空網絡的討論一直存在分歧。未來移動通信論壇副秘書長吳建軍近期多次發文,呼籲建設通感一體化專網,打造數字低空基礎設施。
吳建軍指出,從技術角度來看,運營商現有的以地面場景爲主的公共網絡,並不能滿足低空經濟對於垂直覆蓋、低時延、上行大帶寬和高精度的需求。即使運營商通過技術手段對傳統地面網絡進行改造升級,最終的結果要麼與專網無異,要麼在經濟上面臨投資浪費的風險。
因此,吳建軍認爲,從技術和成本的角度出發,“基於毫米波的通感一體化低空專網能夠很好地滿足低空通信和感知的需求,是潛在的綜合性價比高的技術路線”。他進一步強調,“基於5G-A的毫米波通感一體化專網更適合成爲低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主要技術路線”,這與中國移動基於4.9GHz公網頻段打造低空網絡的策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前,低空經濟正處於一個加速起飛的關鍵時刻,低空智聯網絡的部署顯得尤爲迫切。然而,在民航管理局、工信部等相關部門尚未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頻段劃分和產品規範的情況下,包括三大運營商在內的多個行業主體已經開始搶跑,與地方政府、機場合作,按照各自的5G公網方案自行建設所謂的“低空一體化網絡”,並在媒體上廣泛宣傳其既成事實。如中國移動在今年5月就宣傳期在北京延慶區基於4.9GHz部署了國內最大規模的通感一體低空網絡。
但是由於三大運營商的5G公網頻段各不相同,如中國移動的5G中頻網絡主要部署在2.6GHz和4.9GHz,而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則主要部署在3.5GHz,如果任由他們各自爲政,利用各自的地面移動通信網絡兼顧覆蓋低空,除了吳建軍文章中分析的技術缺陷之外,還會增加網絡頻段和終端制式的複雜性,這不僅會增加上下游成本,還可能造成運營管理的困難,甚至影響到飛行安全。
因此,業界專家紛紛呼籲相關主管部門應當儘快制定相關規劃,如同在鐵路運輸行業統一部署5G-Railway專業網絡一樣,在低空飛行領域劃分專用頻段,部署一張統一的低空專用網絡。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各類低空飛行器的統一調度、集中管理和高效通行,保障低空飛行安全,避免資源浪費和減少重複建設,從而推動低空經濟安全有序地發展。
低空網絡的技術路線之爭,實際上是5G技術在To B行業市場實現公網私用還是專頻專網爭議的一個縮影。這場爭論不僅觸及到未來低空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產業佈局,更關乎在更大範圍的行業專網的技術選擇。
5G應用的三大場景中,除eMBB主要面向人網應用外,mMTC和URLLC均屬於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等行業應用範疇,屬於專網需求。5G專網主要有兩種部署方式,一種是由通信運營商的5G公網集成專網功能給企業私用,一種是由企業基於專網頻段在非公共區域建設和管理5G獨立專網,兩者最大的區別之一在於頻段歸屬的不同,所以5G獨立專網又被成爲5G專頻專網。
區別於運營商建設和運營的5G公共網絡,5G專頻專網具有差異化的本地服務、可定製化的建網成本、靈活的安全管控、個性化的自服務等諸多特點,在國外To B市場有着廣泛應用。但在我國To B行業市場,因爲5G頻譜全部劃分給了通信運營商,所以主要以三大運營集團基於公網頻段面向企業提供專網服務爲主。
衆所周知,三大運營商自5G商用以來已經累計投資約8000億建設了400多萬座5G基站,但由於缺乏殺手級應用導致其在To C市場上面臨着數據流量業務收入增速緩慢、5G網絡利用率不高的挑戰,因此在To B市場上的5G專網業務被運營商視爲第二增長曲線,同時複用5G公共網絡能力用於服務企業專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網絡利用率,有利於運營商降本增效,所以三大運營商集團強烈反對5G專頻專網。
但是由於垂直行業領域衆多,To B市場呈現需求碎片化特點,工業、電力、安防、金融等行業,對網絡覆蓋、可靠性、安全隔離性、數據保密性、設備移動性、網絡控制權等特性的要求均不同於公網,因此這些行業裡的大型企業對於自建專頻專網有着強烈需求。
鑑於三大運營商集團在通信行業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負責無線電頻段劃分的工信部在推進5G專網頻段劃分上始終畏手畏腳,暨2022年向中國商飛頒發全國第一張企業5G專網的頻率許可後再無任何作爲,客觀上形成並支持了三大運營商集團對於5G專網頻段的壟斷局面。
然而三大運營商基於公網頻段面向企業提供專網服務模式在To B市場上的進展,並未達成5G賦能千行百業的預期效果。到2023年底5G商用已是第五個年頭了,但行業媒體報道我國5G行業滲透率僅爲6%,仍處於較低水平;而且5G專網爲通信業帶來的增量收入規模也非常有限,以中國移動爲例,其5G行業專網2023年全年業務收入才僅爲54.3億元,還不及To B的行業雲年收入(708億)的8%,可見對於運營商這種基於公網提供專網服務的業務模式,企業用戶花錢買單的意願並不強烈。
同時,三大運營商的5G投資對於通信產業鏈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經濟持續增長的拉動效應已呈現逐步弱化的態勢。截止到2024年三季度三大運營商已經建成了409萬個5G基站,基本實現了從鄉鎮到城市的全面覆蓋,因此對於5G網絡的固定資產投資已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中國移動宣佈其2024年用於5G網絡的投資支持同比下降超過20%。由於國內通信設備及服務市場的需求主要取決於三大運營商的投資,由此5G投資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導致產業下游供應商普遍陷入增長困境,以嚴重依賴國內5G市場的上市公司信科移動爲例,其2024年第三季度的業務收入同比下滑了37%。
正是基於這個背景,通信業界再度集中在低空領域爲5G專頻專網發聲,意在呼籲打破通信運營商對於5G頻段的壟斷,放開5G專網頻段給更多的市場主體,特別是像中國商飛、國家電網、民航管理局等既有資金、技術實力又有定製化需求的大型企業和相關部門,在工業互聯網、低空經濟等領域進行專頻專網的投資和建設,既能夠給通信行業帶來新的投資活力,助力下游企業實現業務增長,又能夠激活5G專網市場的活力,加快5G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進度。
在日前召開的2024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上,工信部張雲明副部長在開幕式致辭中談到將“穩步推進工業5G獨立專網試點,滿足大型、特大型企業個性化的網絡需求”,工信部原總工程師、工業互聯網戰略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田玉龍也在主旨演講中提出“要積極探索推進工業5G虛擬公網和獨立專網的協同運行”,這被業界理解爲主管部門對於5G專頻專網發出了積極信號,5G專頻專網在To B市場的未來發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