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聖地,華東香格里拉,荒廢淪落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田市鎮公盂村,包括上平和下平兩個自然村,崇山峻嶺之間,二十四峰環抱,至今不通公路,爬山約兩小時才能到達,遠離塵世的原始風光,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是戶外活動愛好者心目中的登山聖地,被譽爲華東香格里拉。

2013年,公盂村、蒼山村和山腳的前坑村,合併爲公盂村,村委駐地在山腳的前坑自然村,導航前坑村或公盂村,可以來到山腳的停車場,也可以導航“油嶺坑”更近500米,然後再徒步登山而上。

公盂村之行,可以原路返回,也可以走一條環線。

如地圖所示,過了油嶺坑後,有一處三岔路口,左行是常規路線,石子路較爲寬闊,右行是沿溪峽谷小路,只要不是洪水季節,可以正常通行,兩條路會合於公盂村的下平自然村,可以併線走一條環線。

2011年4月17日,2024年10月4日,穎之兩次登臨公盂村,見證了公盂村的滄桑變化和淪落命運。

公盂村雖然規模並不大,但是姓氏較多,包括範、柯、陳、朱、李、張等多姓共居,早年都是避亂或逃難而來,隱居於此,逐漸成村。

最早來此定居的村民姓範,起源於岳飛之難。

公元1141年10月13日,岳飛蒙冤,被投入大理寺。

時任大理寺丞,蘭溪人範洵,上書力辯岳飛蒙冤,宋高宗趙構不悅,範洵棄官而走,秦檜派人追殺,範洵蒙難於建德白石灘。

範洵之子範於,翻山越嶺逃至仙居山區,隱居於此四面環山之地,取名爲于山。

歷代逃此隱居的人越來越多,開闢出了層層疊疊的梯田,安身立命,因地形似盂,故改名爲:貢盂村。

1963年,貢盂村更名爲公盂村,2016年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公盂村和千千萬萬個山村的命運一樣,年輕人都已下山進城工作和生活,山村裡只有少量老年人留守,耕作勞息。

2011年穎之第一次到公盂村,拍到了老年村民勞作的畫面,照片中犁田的老農姓範,是宋代時最早始居於此的範於後裔,耕田插秧種稻。

荒地中黃牛食草,與周圍的奇峰危巖相映成景,遠離塵世的田園牧歌,與世無爭。

山上採伐的竹子和樹木,只能通過纜繩運送下山,竹木似神仙。

正是因爲留守老年人的勞作,創造了公盂村的梯田風光,每年十月稻穀金黃,層層疊疊,非常壯觀,因此每年十月很多人慕名而來欣賞公盂村的梯田稻穀風光。

2024年10月4日,穎之第二次造訪公盂村,長住村民越來越少,僅有幾家民宿堅守於此,村中房屋大量傾廢,看起來更加殘破蕭條,

木頭撐住的牆體,連排的房屋都已傾斜,岌岌可危。

來自全國各地的戶外團隊留下的隊旗,見證着這裡的蕭條與熱鬧。

因爲村民人去屋空而蕭條,又因遊人絡繹不絕而熱鬧,匆匆過客,人走音消。

穎之翻開2011年拍到的耕田老人照片,詢問開辦民宿的村民,老人還在嗎?

得到的答案令人心酸,照片中的範姓老人已於六年前離世。

因爲村中勞作的老年人越來越少,周圍的田園大量荒蕪,只有少許幾塊田裡種有稻穀,曾經那樣連綿壯觀、金黃燦爛的梯田稻穀景觀,再也看不到了。

這就是現在的公盂村,人去屋空,房屋傾廢,田園荒蕪。

古時避世隱居安身立命之地,終究抵不過鄉村快速淪落的命運!

穎之的第二次公盂村之行,登上了村南的公盂巖背之巔。

台州市戶外登山協會設置了登山繩索,懸崖邊也開闢出了登頂步道,一邊是懸崖萬丈,一邊峭巖陡壁,必須貼着巖壁,抓緊繩索才能勉強上行。

穎之恐高,望而卻步。

恰好遇到了一羣來自台州椒江區的登山驢友隊伍,居然還有人帶着小孩往上爬。

穎之也就跟着往上爬了。

因爲恐高,目不敢看崖邊,稍往外看則頭暈目眩,只敢抓住繩索,一步一趨,終於登頂公盂巖背之巔,海拔1015米,視野遼闊,可以俯瞰公盂村全景,遺憾沒有了曾經的梯田稻穀景觀。

公盂巖背之南,有個村落名叫蒼山村,更加人跡少至,村莊已經徹底荒廢。

從山腳登山到公盂村,再橫切至蒼山村,從林坑村方向出山回到起點,也是一條戶外環遊線路。

穎之從公盂巖揹回到公盂村,從下平自然村下山,走沿溪步道而行,峽谷幽深,溪流兩岸的陡壁與平地相互交錯,先後八次過溪,類似於紹興市新昌縣內的鹽幫十八渡。

回到起點,環線遊結束,全程約15公里,用時九小時。

再過十年來公盂村,又將是如何模樣呢?

村民說,當地已經在規劃建設纜車,公盂村的命運,又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