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德國經濟疲弱令多國擔憂

參考消息網2月16日報道 德國《世界報》網站2月12日刊發題爲《“德國經濟模式已走到盡頭,而且沒有B計劃”》的文章,作者是馬丁娜·邁斯特。文章編譯如下:

最近幾個月,有關德國經濟的負面新聞接連出現:2024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連續第二年下降,出口也明顯減少。德國企業的產值已降至四年半以來最低點,超過一半的行業預計將裁員。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經濟學家預計,2025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僅會小幅增長0.3%。這場危機也在間接或直接影響其他國家——人們對德國的這種趨勢既有嘲諷,也有擔憂。

誰要是以爲法國對德國的困境幸災樂禍,那可是大錯特錯。兩國經濟緊密交織,以至於一國經濟走弱,總是會直接導致另一國經濟也走弱。鑑於德國經濟衰退,法國負責公共賬目的部長級代表阿梅莉·德蒙沙蘭上週宣佈下調法國的經濟增長預期。她解釋說:“這減緩了我們的速度。德國的情況要是不好,那我們也好不了。”

德國每年向法國出口價值約1200億歐元(1歐元約合7.51元人民幣——本報注)的商品,法國每年向德國出口價值約700億歐元的商品。因此,德國既是法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和頭號客戶,也是法國最大的供應國。

德國也是土耳其的重要貿易伙伴,因此土耳其人也對德國經濟衰退憂心忡忡。但土耳其觀察家也從中看到了本國的機遇。土耳其商人穆罕默德·阿里·亞爾琴達對當地媒體說,土耳其可能成爲德國在能源危機和工業危機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希望通過與俄羅斯合作,將土耳其打造成天然氣樞紐。

德國經濟的危機氛圍也讓意大利人越來越擔心。意大利外交與國際合作部長安東尼奧·塔亞尼在談到德國經濟疲弱時說:“我們沒法對這種困難感到高興。”因爲這場危機也直接影響意大利。作爲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尤其在化工、冶金、製藥、機械製造和汽車業與柏林緊密合作。此外,德國仍然是意大利產品最重要的買家。

意大利經濟學家盧克雷齊婭·賴希林在接受意大利《新聞報》採訪時也說:“德國的情況要是不好,那意大利也好不了。”

德國經濟形勢惡化也引起了大西洋彼岸的關注。美國《華爾街日報》最近刊出了這樣的標題:德國經濟模式已走到盡頭,而且沒有B計劃。彭博社最近寫道,德國正“緩緩走向災難”,經歷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最長的經濟零增長乃至衰退期。

美國專家分析稱,德國幾十年來只注重出口,忽視國內投資和刺激國內消費,這種做法現在招致惡果;俄烏衝突導致能源價格大幅上漲,也導致德國經濟走弱。

特朗普政府深知,美國作爲德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對德國經濟而言扮演着多麼重要的角色。衆所周知,特朗普一心想削減美國的貿易逆差。因此,他再次入主白宮可能意味着德國經濟將進一步走弱,因爲其關稅政策將推高德國汽車和機械在美國的售價。

在英國媒體上,德國不再是榜樣,而是問題兒童。英國《旁觀者》週刊寫道:“德國工業的衰落很可能會成爲歐洲下個十年的重大歷史事件。”

英國人認爲德國再次成爲“歐洲病夫”,並給出很多解釋。英國前財政大臣納齊姆·扎哈維曾在英國《每日電訊報》上告誡英國切不可犯德國的錯誤:監管過多、企業稅過高、拋棄核電。

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幾個經濟體。這些國家的政界人士和媒體都對德國的情況感到驚訝。現在德國在那裡也被描述爲“歐洲病夫”。雖然三國政府希望其最重要的歐洲合作伙伴的經濟形勢能夠穩定下來,但三國媒體對此也持悲觀看法。(編譯/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