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的天塌了,大衆汽車不管德國死活!自認是中國汽車業會員

只盯着中國14億人市場,卻拒絕將自家的市場分享,西方的雙標未免玩得太溜了。

長期以來,大衆一直將德國作爲自身的核心,雖然在中國市場投入發展,卻不願分享德國的市場與技術。因此大衆想要成爲中國市場領先的汽車製造商,恐怕需要套用中國的“市場換技術”策略。

可如今大衆竟然在中國汽車市場自稱“會員”?這實在讓人感到難以置信,這代表了大衆放下了百年車企的驕傲,正式在國外新興市場紮根。

那麼大衆爲何會選擇紮根中國?這又會對中國汽車市場造成哪些影響?

德國本土大衆遭遇危機

大衆作爲德國的知名品牌,自創建以來到現在,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了,是德國汽車行業的中流砥柱。

可令人沒想到的是,曾經如日中天的大衆,如今也走上了下坡路。雖然大衆在德國的市場份額高達33.9%,常年位居榜首,但隨着新能源汽車的涌入,大衆的尊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如今大衆汽車在本土的表現,着實不怎麼優秀,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只有可憐的13.5%。就連近些年才興起的特斯拉也有17.9%,這讓大衆在德國的地位非常尷尬。

爲了提高產品的銷量,大衆不得不採取“降價放量”舉措,雖然這一做法確實有效,但取得的營業利潤依然不是很理想。

通過2024年的財務報表可以得知,大衆今年前三季度的銷售額在2372億元,同比增長了0.9%。可由於採取了“降價放量”的策略,所以說大衆實際營業利潤只有129.07億元,相比於去年下滑了1.6%。

無奈之下,大衆只好通過降低成本的方式,來保住自身的市場份額。在2024年年初,大衆就曾宣佈未來將關閉德國三座工廠,裁員至少30000人。

此消息一出,迅速引起了德國的轟動,要知道大衆作爲老牌車企,可是德國工業實力的象徵。如今裁員三萬人,豈不是將失去汽車霸主的地位。

但大衆也沒有辦法,他們必須向着新能源汽車轉型,而這需要龐大的運營資金,而中國市場那邊他們又不敢動,於是只好對本土開刀,可這樣做真的有效嗎?

大衆對中國市場態度的變化

截至2024年,大衆已經在中國市場發展了40年。可在這四十年期間,大衆卻將技術輸出方面一直放在本土,這也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不得不說的是,大衆在中國燃油車方面是真的受歡迎。僅僅2024年,大衆就在中國賣出了322萬輛汽車,佔全球銷量的40%左右,這也證明了它身爲老牌車企的實力。

可由於戰略方針原因,在中國的新能源市場方面,大衆的表現就慘不忍睹了,只有可憐的4%的份額。

而比亞迪、特斯拉等後來興起的品牌,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早已經甩了大衆不知道多少條街了,直到這時大衆才意識到危機感,不惜放下臉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2024年3月份,大衆竟然主動放棄了老大哥的架子,與中國新興汽車品牌小鵬,共同開展了開發電子電氣架構的合作。

趁此機會,大衆以合作的名義在中國設立了電動汽車研發中心,成功取得了軟件開發權利,看來就打算將未來的發展方向,放在中國汽車市場上了。

爲了表明自身的態度,大衆品牌在中國的CEO貝瑞德,竟然對外公開表示大衆是中國汽車行業的“會員”。這無疑是對“德國製造”的一種否定,看來大衆真的想要從“老外”變成“自己人”了。

2024年5月,大衆宣佈將在中國投資2.8億歐元,以此來開發中國市場的智能網聯技術。與此同時,大衆也沒有徹底放棄德國,他們依然在馬不停蹄地進行着電動化的轉型。

大衆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表示,雖然如今大衆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稍遜一籌,但他有信心在2030年,大衆將至少推出30款電動車型,並再次成爲中國市場領先的汽車製造商,可事實上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大衆未來發展可能會遇到的阻礙

無論貝瑞德如何掩飾,都無法改變如今大衆正處於轉型危機的現狀。雖然先前德國大衆本土裁員了30000人,爲大衆提供了一部分轉型資金,但受此影響,大衆朝着新能源方向發展的產能,也將下降許多。

這意味着大衆的轉型之路將困難重重,加上燃油汽車利潤不斷下降,大衆真正拿得出手的轉型資金,又能剩下多少呢?更別說還要與中國,其他的新能源品牌汽車斗智鬥勇了。

不過燃油汽車會走到今天的地步,着實讓人感到意外。明明一開始時,車主們都對新能源汽車不是很看好,加上不保值、車身零件易老化等原因,當時選擇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品牌少之又少。

可比亞迪卻成爲這第一個吃螃蟹的。由於比亞迪早些年在國內的發展中規中矩,爲了能在中國汽車市場佔一份獨有的地位,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選擇了一條風險極高的道路。

截至2019年,比亞迪因爲發展電動汽車,已經處於虧損倒閉的邊緣,一年拼盡全力也只能賣出幾萬輛。

可到了2024年11月,這不過短短的5年時間,曾經被人們不看好的比亞迪,竟然真的靠電動汽車發展起來,在電動汽車的推動之下,累計汽車銷量竟超過了1000萬輛。

想想比亞迪能成功投入了多少?根據創始人王傳福透露,比亞迪僅在電動汽車研發方面,就投資了上千億美元。可即便到了今天,比亞迪依然沒有放鬆,繼續將多數資金,運用在新品開發、以及技術升級等方面。

從市場競爭方面來講,領先的一方不會給落後的一方機會,比亞迪當初在無人干擾的情況下,將電動汽車發展起來,就已經如此困難。那麼大衆想要後來居上,要付出的代價必定難以想象。

汽車行業作爲德國的支柱性產業之一,如果走上了下坡路,也許將會對德國整體的經濟形勢,造成巨大的影響。

就比如德國大衆準備裁員的消息公佈後,立馬引發了旗下許多員工的不滿,倘若真的實施的話,可能會引發更激烈的矛盾。到了那時,大衆如何處理也是一個問題。

總之大衆選擇與中國合作,的確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具體未來雙方會發展到哪種程度,那就要看大衆的誠意了。

那麼你認爲大衆如今在國內的影響力如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