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卡斯族竹塹社要求正名 今遞交原住民民族認定申請
道卡斯族竹塹社有7個姓氏族人,現今後代約有500人,每年農曆7月17日都會回「採田福地」祭祖。記者巫鴻瑋/攝影
道卡斯族竹塹社是位於新竹地區的一支平埔族原住民,多年來藉由宗親凝聚力逐漸找回民族文化認同,今天在竹塹社公館「採田福地」向原住民族委員會遞交民族認定申請,希望恢復原住民身分。原民會承諾將交學者研究判定是否符合民族認定要件,期待道卡斯族竹塹社取回原住民身分。
新竹縣道卡斯族文化協會理事長廖志軒表示,竹塹社族人對於新竹地區的開發有功不可沒的貢獻,數百年前族人便提供土地、守隘技術給漢人併合作開墾,雖然隨着時間族羣逐漸漢化,但每年農曆7月17日,大批各地族人仍會回來「採田福地」祭祖,族人的身分認同從未消失。
位於新竹縣竹北市新社地區的「採田福地」是道卡斯族竹塹社7個被賜予漢姓的道卡斯族人的祭祀公廳,包含錢、金、潘、廖、衛、三、黎等7姓,至今繁衍族人約有500人,除了祭祀各姓祖先外,主神供奉「番仔王爺」,也拜土地公、土地婆。
據道卡斯族竹塹社族人所述,竹塹社是千年前由新竹香山發跡,逐步向北開墾,北至桃園社子溪以南都屬竹塹社領地,原本大規模生活在如今新竹市區一帶,1733年清廷將淡水廳移駐竹塹後,便把竹塹社族人遷往如今竹北一帶,1758年被賜姓改俗並建起公廳祠堂,即如今所稱的「採田福地」。
竹塹社七姓公管理人三仁壽表示,族人過去爲了掩飾自己的「番人」身分避免被排擠,甚至在籍貫調查時被迫學身邊的客家人一樣填上「廣東梅縣」,但如今時代已不同,雖然竹塹社已高度漢化,且因生活在客家聚落而主要改說客家話,不過族人仍希望找回自己的民族認同。
原民會原民法制科長陳天石表示,雖無法承諾道卡斯族竹塹社何時能恢復原民身分,不過憲法判決是「從寬認定」,可依其民族意願申請恢復,而道卡斯族竹塹社因有參與平埔族聚落活力復振,較其他同樣申請民族認定中的其他原住民族更有利識別民族身分,因此最快或許幾年內就能恢復原民身分。
道卡斯族竹塹社族人至今仍留有族譜,不少祖先姓名皆是以漢字音譯紀錄的道卡斯族姓名。記者巫鴻瑋/攝影
新竹縣道卡斯族文化協會理事長廖志軒(左)向原民會原民法制科長陳天石(右)遞交民族認定申請以及350份族人連署書。記者巫鴻瑋/攝影
「採田福地」爲道卡斯族竹塹社祭祀公廳,其中「採田」2字即爲「番」字拆字得名。記者巫鴻瑋/攝影
道卡斯族竹塹社希望取回原住民身分,今天於祭祀公廳向原民會遞交民族認定申請。記者巫鴻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