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奶奶親,還是姥姥親?科學家給出明確排序,細想現實又扎心

隨着二孩家庭的增多,很多父母往往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帶孩子,這個時候,家裡的老人就需要來幫忙了。

面對這種需求,家裡的老人一般都是很樂意的,因爲老人都希望孫子和自己更親近。從平常的上學接送到做飯,甚至陪伴學習,都離不開長輩們的身影。

小林一家卻遇到了這樣一個難題。由於小兩口近期工作繁忙,於是請了奶奶幫忙帶孩子,每到週末的時候,則是把孩子送到姥姥家。

按理說,雙方老人都願意照顧孩子是好事,但是小林家的姥姥和奶奶卻爲此吵得不可開交。理由是,平常明明是奶奶陪孩子的時間比較多,孩子卻表現得更親近姥姥。

奶奶看到後就不樂意了,經常向兒子抱怨:

這讓小林非常爲難,他雙方都不敢得罪。小林心想:難點孩子真的天生和姥姥更親些?

確實,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對孩子來說,到底是奶奶親,還是姥姥親?估計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不同家庭中都不太一樣。

進化心理學中的近親度排序

值得注意的是,《進化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與隔代長輩的親密程度還真有一點順序。

科學的排序現實又扎心,對照看看和你想得一樣嗎?從基因相似性的角度看,孩子與隔代長輩之間的親密序位依次爲:姥姥、奶奶、外祖父、祖父。

對於這個排序,科學家給出了以下解釋:

一方面,女性對孩子的親密程度普遍高於男性,這是基因決定的,姥姥和奶奶都經歷過孕育這個階段,出於母性的本能,她們會更加愛護孩子。

並且女性的身上會分泌雌性激素,促使了女性對後代保護和撫養行爲。在原始社會中,往往是男人在外捕獵,女人留在家中種植和照看後代,這種趨勢延續了下來。

另一方面,姥姥往往對自己的女兒是百般呵護的,愛屋及烏,這種愛也會傳遞給下一代。

雖說奶奶作爲兒子的媽媽,也會對後代給予很多關愛,但是從親疏關係來看,她和兒媳婦之間還是會有一些距離感的。

而孩子最信任的人往往是母親,因爲是孩子的第一照料者,所以呢,孩子會對於母親和他人的關係也有一定的感知,那麼當感知到自己的母親與姥姥的關係更親近之後,孩子可能也會有與姥姥親近的意識。

一般來說,孩子與父親的情感交流是少於母親的,所以孩子會對父親的情感連結稍微弱一點,更願意和母親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對於父親的母親——奶奶,自然就沒有那麼親近了。

Bowlby的依戀理論

“依戀關係”在最開始體現爲親子關係,而親子關係中,嬰兒或幼兒安全感的建立和信任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研究證實了,嬰兒最早期會和自己的母親建立起緊密的關係。

當孩子有需求時,母親給予積極的迴應,這樣安全的依戀關係就建立了起來。隨着孩子的成長,逐漸和周圍的親人也會建立起這種依戀關係。

從這個角度說,只要親人與孩子良好相處,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孩子和姥姥、奶奶都會建立起良好的依戀關係。

Bowlby的依戀理論提出了“安全基地”的概念。

就比如,當你把孩子帶到一個陌生的公園時,孩子會首先確定是否有自己親近信任的人在場,如果孩子和你建立起了良好的依戀關係,那麼他就可以放心的去和別的小朋友玩,或者是去探索周圍的環境。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誰更親的問題,關鍵可能在於孩子與奶奶或姥姥之間的親密程度,也就是說,孩子會與能夠提供安全基地的人建立更加親密的關係。

如果孩子與其中一位親屬建立了更加親密、安全的關係,那麼他們可能會更傾向於這個親屬。

比如,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當孩子有需要的時候,家裡的人會給孩子及時的迴應,當孩子發泄情緒的時候,家裡的人又可以去接納孩子的難過和憤怒,幫他更好的表達情緒,而不是去批評孩子,僅僅告訴他不要這樣鬧。

不管是奶奶還是姥姥,如果能做到和孩子友好相處,幫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那麼就會和孩子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回到我們最開始的問題,孩子和奶奶、姥姥誰更親?這取決於親子關係的質量,以及親屬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繫和互動。

根據Bowlby的依戀理論,親子關係的質量不僅取決於親屬的身份,還取決於他們的互動方式、關懷程度以及與孩子的情感互動。

因此,無論是奶奶還是姥姥,只要能夠提供給孩子安全、親密的情感支持和關懷,都有可能成爲孩子生命中重要的親密關係之一。

對於小林一家遇到的煩惱,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讓姥姥和奶奶之間爭一個高低,而是雙方一起爲了孩子的成長共同努力,給予孩子溫暖支持和安全的成長環境,多去陪伴孩子,建立安全的關係。

在之後的日子,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親人都願意給自己提供溫暖,會對兩方長輩都很親密,讓其成爲孩子生命中重要的親密關係之一。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也會有自己的思考:

當家裡遇到了爭論誰和誰更親近的問題,其實不用太去糾結到底自己的付出有沒有得到足夠的回報,而是站在親密關係的角度去想,

只要你和當事人建立起了良好安全的互動,那麼他肯定是記得你的好,會和你長遠的相處下去,

相反,如果家裡爲了這種問題真的雞飛狗跳,那麼是不利於家庭的和諧的反而會傷了親人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