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碰撞」 方能因材施教
四月卅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這是美國「有效管教中心」反體罰組織於一九九八年發起。因孩童遭受肉體鞭笞、精神凌虐、言語辱罵將會烙印一生,影響身心甚鉅,畢竟《禮記.學記》所謂「夏楚(指藤、荊)二物,收其威也」,僅能收其貌服心不服之僞效。
但設若學習時期遇事「有獎無懲」、「做錯無罪」管教方式,實是培養受教者「怙惡不悛」、「爲惡不殃」態度之溫牀,積久成習,能否裨益孩童未來一生?莫不疑慮!
依筆者管窺筐舉,施教者理應適度掌管《弟子規》所言:「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之刑德二柄,不可偏廢,更應秉承「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精神,按受教者賢愚勤惰不同予以彈性教誨。容我敘述民國八十年新婚赴美期間聽聞之故事:
某臺灣母親攜帶三位孩童赴公園嬉戲,孩子肚子餓,母親刻不容緩驅車購買三個同一款式價位麪包交付子女,非常公正,孩子們接收後隨即找座位開心食用。類此教育模式即是多數中國人之傳統思維。
適巧鄰座美國夫婦見到如此情狀,好意提供臺灣母親不同之教育理念:我們應該建議老大購買一個大塊麪包,選擇口味並親自分配,至於口味選擇與分配有否公正?老二、老三的喜怒情緒當下會給予答案,亦可趁此機會了解老大是否存有私心?無則嘉勉,有則規勸;之後則可伺機改由其他子女承擔採買分配責任,並趁機端倪其品性。
機會教育理應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中國傳統式公平分配之教育,「一人煬竈」是齊頭式假公平,掩蓋火光真相,根本無法得知主事者居心若何?受事者回饋是否心悅誠服?而美國式「當下碰撞」教育,則能適時顯現當事人之真心本性,施教者一目瞭然,方能繼以對症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