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砸、羞辱、監視……竟有父母花錢請人霸凌自己孩子!

▲ 點擊上方 “曉敏青春說 ” → 點擊右角“...” → 點選“設爲星標 ★ ”

最近,“教育專家”趙女士打砸式家訪的視頻火爆網絡。

在家訪中,她諷刺女孩子:“你都初二了呀,怎麼搞得像幼兒園大班的一樣,這簡直就是穿尿不溼的寶寶嘛……你的夢想呢?你的目標呢?”

隨後要求女孩將桌上所有小擺件及卡片用袋子裝好,扔到樓下的垃圾桶內,把漫畫書扔到廁所裡。

而在另一位男孩家家訪時,她將一個裝有男孩心愛手辦的盒子扔在了地上,命令男孩用錘子將幾個價值上百元的手辦玩具砸碎。

男孩的房間裡還裝了一個監控攝像頭,趙某在離開之前,嚴厲地對男孩說:“我隨時來監控,監控不要給我再動。”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不管是女孩還是男孩的家長,似乎都很支持這位“專家”的教育方式。

他們從一開始就站在一旁無動於衷,任憑趙某用各種粗暴的方式“處置”自己的孩子。

視頻經網絡發酵後, “霸凌式教育” 這個詞,也迅速走進了大衆的視線。

“霸凌” 和“教育”,如果單獨將這兩個詞拿出來看,怎麼看它們都是對立的:

作爲教育者,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我們都要堅定地對一切霸凌行爲說“不”。

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它們居然也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霸凌式教育”,顧名思義,就是 教育者借“教育”之名,卻行“霸凌”之事。

不同於校園霸凌的直接粗暴,霸凌式教育有其特有的僞裝性,只不過這種僞裝並不高明。

教育者往往會披着爲 “爲你好” 的外衣,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施壓,以達到自己的“教育目的”。

一位女大學生想和同學一起去爬泰山。

當她把這件事告訴父親的時候,父親首先問她有沒有算過成本,大概原本是想用“不懂得體諒父母”爲由說教孩子。

而當女兒明確告知不需要問家裡要錢的時候,父親顯然有些惱羞成怒了,進而質問“下個月生活費可不可以不用給?”

看女兒沒回應,緊接着就是連環輸出,“教育”孩子做事情要有頭腦,想問題要全面,出去玩不僅僅要考慮錢,還要考慮同學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以及對學業造成的後果……

這位父親自始至終都沒有聽孩子說什麼,也根本 不關心孩子真實的內心訴求 ,只是自顧自地輸出觀點,不斷用語言暴力摧殘打壓孩子。

看似是在用過來人的經驗教育孩子,爲孩子好,其實就是 赤裸裸的“霸凌”行爲 。

而這樣的教育方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

無聲的傷害

霸凌式教育,通常具有多副面孔。

它們往往在隱蔽的家庭環境中發生,不易被外界察覺,甚至不會引起教育者的重視,但卻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

一位四年級的孩子,父母都是高知,對他的成績有着極高的要求。

每次考試成績出來,只要不是滿分,父母就會嚴厲批評,強調“你必須做到最好,否則將來怎麼有出息?”

在父母長期的 “完美主義” 重壓下,孩子逐漸變得極度焦慮,害怕考試,甚至出現了失眠和食慾減退的情況。

他開始逃避與同學的交流,擔心自己任何方面的不足都會被父母拿來與他人比較,這種長期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了他的學習和生活。

另一位孩子來自單親家庭,媽媽經常把情感作爲獎懲工具。

如果孩子按照媽媽的意願行事,就會得到擁抱和表揚;一旦違背,媽媽就會表現出失望,進而開始抱怨、責備孩子。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孩子形成了強烈的 依賴性和討好型人格 。

她難以自主作出決策,總是過分在意他人的感受,害怕自己的行爲會導致他人不滿。

這種心理狀態會嚴重影響孩子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和職業發展。

權威壓制、完美主義、情感操控……

霸凌式教育案例中的父母,往往出於好意,希望通過嚴格要求促使孩子成功,但其過激的方式方法卻會給孩子帶去種種困擾:

自尊心受損,情感壓抑,社交障礙,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改變始於覺察。

作爲教育者,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而這份引領的力量源自內心的深刻覺察。

一、放下權威情節

不要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做什麼都是爲孩子好的。

固守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就無法和孩子取得真正的聯結,而沒有聯結就不可能達到有效溝通。

放下權威情節,不是削弱自身影響力,而是以更平等的姿態與孩子並肩前行。

不再將自己置於絕對正確的神壇上,勇於承認自己的侷限,這樣的真誠與謙遜,纔是與孩子心靈相通的第一把鑰匙。

二、理解“爲孩子好”的真諦

真正的“爲孩子好”,不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們,而是深入理解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尊重他們的選擇與需求。

這意味着,我們不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指揮官,而是成爲他們探索世界的指南針,爲他們指引方向,同時允許他們走出自己的道路。

愛與尊重,遠比任何規則和控制更爲有引導力量。

三、掌握溝通的藝術

溝通不僅是技巧,更是一種心靈的觸碰。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多一些傾聽,少一些說教。

在孩子的話語間尋找他們真實的感受與需求,用耐心和同理心迴應,而非急於給出答案。

鼓勵表達,讓孩子的聲音被聽見,讓每一次交流都成爲一次心靈的滋養,而非單向的知識灌輸。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教育,本應是引導和滋養,而非壓迫和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