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科學論壇丨諾獎得主等大咖齊聚,共話科研創新合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廣州報道
11月17日,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開幕式及主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
本屆論壇以“開放科學 勇立潮頭”爲主題,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菲爾茲獎獲得者、國際學術機構負責人、國內外知名院士、龍頭企業代表等舉行主旨演講,各路重磅嘉賓們對醫學領域合作、數學教學發展、與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合作等話題做了精彩的演講。
作爲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和經濟創新強省,近年來,廣東在加強基礎研究、增強源頭供給方面進行了諸多創新。據瞭解,大灣區科學論壇由“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發起,已成功舉辦兩屆。論壇期間,14場分論壇將圍繞科學界和產業界的前沿性、熱點性話題進行討論。
今年恰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5週年,也是澳門迴歸祖國25週年,論壇特設了澳門論壇等活動,通過集中展現大灣區在科技創新合作中取得的積極成效。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與廣東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合作簽約儀式同期舉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大灣區科學論壇特意設置了科技成果對接、產業創新成果轉化等環節,論壇期間正式啓動“中國科學院廣東省科技成果對接會”,12項重大科技合作項目簽約落地粵港澳大灣區,推動中國科學院最新優質科技成果在大灣區轉化。
研究往往是由好奇心驅動的。那這個過程是如何開始的呢?
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里·馬歇爾(Barry Marshall)在主旨演講中,講述了他與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羅賓·沃倫,發現幽門螺桿菌及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疾病關係的過程。他表示,很多人都可能感染過幽門螺桿菌,但很多醫生把病症歸結爲身體狀況不好或者壓力過度,並不知道患病的真正原因。後來,發現有趣的地方在於,幽門螺桿菌還遍佈胃部和口腔等部位。細菌是潰瘍產生的原因,然而,濃度如此高的胃酸爲何殺不死幽門螺桿菌?
(200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巴里·馬歇爾發表主旨演講。資料圖片:大灣區科學論壇組委會)
好奇心之下,馬歇爾與羅賓·沃倫一步步探尋問題的答案。買計算器計算不同細菌的酸鹼度、寫相關論文、研究有相關家族病史的人如何被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接着進一步找到解決方案。馬歇爾強調,新世紀對於疾病的治療,需要運用創新技術、精準的檢測、針對性的治療和個體化的方案。目標是減少抗生素的使用,進一步減少超級細菌的形成。
“通過技術的干預,可以節省數十億美元的醫療費用,我的願景是全球各國可以多進行合作,減少胃癌和幽門螺桿菌疾病的發生。”馬歇爾特別提到,自己的孫輩也在從事科研工作,希望在更多科研領域能與年輕科學家合作。
近年來,馬歇爾與大灣區的聯繫日益緊密。2019年3月,深圳大學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在深大正式揭牌成立,這是深圳第8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領銜組建的實驗室,也是深圳大學第一家諾獎級實驗室。今年6月,馬歇爾教授榮獲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成爲深圳首位獲得該獎項的科學家。馬歇爾表示,實驗室在大灣區開展了很多合作活動,未來合作可能會在大灣區新的實驗室進行,非常期待未來合作機會的增加。
1994年菲爾茲獎獲獎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埃菲·傑曼諾夫(Efim Zelmanov)在主旨演講中談到數學和數學教育的話題。每每提及數學,總會覺得這是一個高深而且是與人產生距離感的學科。但在傑曼諾夫看來,現在數學在實際中的應用越來越多了,比如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科研領域。
(1994 年菲爾茲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埃菲·傑曼諾夫。圖片源自:大灣區科學論壇組委會)
爲了說明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傑曼諾夫特別提到一個故事。近日谷歌前CEO 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斯坦福課堂訪談中探討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全球科技競爭的未來,表示很高興爲數學家創造了就業機會,因爲數學非常複雜。這表明了施密特更願意聘請理解數學的人。
“根據我30多年的美國高校工作經驗,我從未見過一個失業的數學家,也許他們根本不存在。”傑曼諾夫強調,數學是全球性和國際性的,世界只有一種數學。在介紹數學學科的過程中,他還講述了自己在大灣區任教的故事。
2019年,傑曼諾夫受邀在南科大建立深圳國際數學中心(傑曼諾夫數學中心)。該中心成立以來,在人才引進、科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傑曼諾夫對中國支持數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所付出的努力印象深刻,他認爲,未來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因材施教。而且未來在加強數學教育方面,中國還可以進一步增加國際教育的教師,讓學生們擁有國際視野。
傑曼諾夫還分享了美國發展數學教育的經驗,即結合大學、IT企業的合作,以此形成強大的數學生態系統。他希望這套模式也可以運用在中國數學教育的領域。
“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按下‘加速鍵’。”今年11月初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對大灣區給予高度關注。以今年的大灣區科學論壇爲契機,粵港澳科技交流和協同創新將進一步向縱深推進。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朝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基礎科學研究高地的目標前進。近年來,大灣區創新建設的成果日益顯著,鍛造出科創“硬實力”。
根據《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先期報告顯示,中國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羣,超過去年的24個。在全球十大科技創新集羣榜上有7個在亞洲,中國深圳—香港—廣州城市羣連續五年蟬聯全球第二。
“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創科領域具有領先地位,發展潛力雄厚,”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視頻發言中表示,近日發佈了他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科創產業發展、推動研發及數字轉型、增加創科用地等、推動河套港深創科園發展等。特區政府會結合“一國兩制”優勢和“一河兩岸”地利,把河套香港園區打造成爲內地與香港創科深度合作的橋頭堡。我們會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優勢互補,攜手把大灣區建設成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澳門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核心引擎的四個中心城市之一,具有“一國兩制”獨特優勢,一直致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科學教育的發展,積極參與“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吸引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落戶澳門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今年恰逢澳門迴歸祖國25週年,本屆大灣區科學論壇特設澳門論壇等活動。賀一誠表示,通過論壇,希望進一步加強澳門與全球科學界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和創新資源,推動高水平科研項目和新興產業發展,提升澳門綜合競爭力,攜手推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